【傷寒貫珠集 太陽篇 太陽救逆法第四 痞証七條26】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
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
但氣痞耳,此申言所以成痞之故。
浮而緊者,傷寒之脈,所謂病發於陰也。
緊反入裡者,寒邪因下而內陷,與熱入因作結胸同意。
但結胸心下硬滿而痛。
痞則按之濡而不硬且痛。
所以然者,陽邪內陷。
止於胃中,與水穀相結,則成結胸。
陰邪內陷。
止於胃外,與氣液相結,則為痞。
是以結胸為實。
而按之硬痛。
痞病為虛,而按之自濡耳。
心下痞。
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按成氏云:心下硬。
按之痛。
關脈沉者,實熱也。
心下痞。
按之濡。
關上浮者,虛熱也。
與大黃、黃連以導其虛熱。
成氏所謂虛熱者,對燥屎而言也,非陰虛陽虛之謂。
蓋熱邪入裡,與糟粕相結,則為實熱。
不與糟粕相結,即為虛熱。
本方以大黃、黃連為劑,而不用枳、朴、芒硝者,蓋以泄熱,非以蕩實也。
麻沸湯者,煮水小沸如麻子,即以煮藥。
不使盡藥力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
絞去滓。
分溫再服。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即上條而引其說。
謂心下痞。
按之濡。
關脈浮者,當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心下之虛熱。
若其人復惡寒而汗出。
証兼陽虛不足者,又須加附子以復表陽之氣,乃寒熱並用。
邪正兼治之法也。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
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
絞去滓。
內附子汁。
分溫三服。
按此証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
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或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
然使無法以製之,鮮不混而無功矣。
方以麻沸湯漬寒藥,別煮附子取汁,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
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聖之妙用也。
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証具,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証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
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
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結胸及痞,不特太陽誤下有之,即少陽誤下亦有之。
柴胡湯証具者,少陽嘔而發熱。
及脈弦口苦等証具在也。
是宜和解,而反下之。
於法為逆。
若柴胡証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和之即愈,此雖已下之。
不為逆也。
蒸蒸而振者,氣內作而與邪爭勝,則發熱汗出而邪解也。
若無柴胡証,而心下滿而硬痛者,則為結胸,其滿而不痛者,則為痞。
均非柴胡所得而治之者矣。
結胸宜大陷胸湯。
痞宜半夏瀉心湯。
各因其証而施治也。
半夏瀉心湯方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乾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痞者,滿而不實之謂。
夫客邪內陷,即不可從汗泄,而滿而不實。
又不可從下奪,故惟半夏、乾薑之辛,能散其結。
黃連、黃芩之苦,能泄其滿,而其所以泄與散者,雖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
用參、草、棗者,以下後中虛,故以之益氣,而助其藥之能也。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乾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汗解之後,胃中不和,既不能營運真氣。
並不能消化飲食。
於是心中痞硬。
乾噫食臭。
金匱所謂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令人噫是也。
噫、噯食氣也。
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土德不及而水邪為殃也,故以瀉心消痞,加生薑以和胃。
按上條本少陽病。
不宜入太陽篇中,此條汗解後病,亦不得謂之逆,而俱列於此者,所以備諸瀉心之用也。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乾薑(一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
穀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
乾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
謂病不盡。
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者,成氏所謂傷寒或中風者是也。
邪盛於表而反下之,為下利穀不化。
腹中雷鳴。
為心下痞硬而滿,為乾嘔心煩不得安。
是表邪內陷心間,而複上攻下注,非中氣空虛。
何致邪氣淫溢至此哉。
醫以為結熱未去,而複下之。
是已虛而益虛也。
虛則氣不得化。
邪愈上逆,而痞硬有加矣,故與瀉心消痞,加甘草以益中氣。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二方。
雖同為治痞之劑,而生薑瀉心。
意在胃中不和,故主生薑以和胃。
甘草瀉心。
意在下利不止,與客氣上逆,故不用人參之增氣,而須甘草之安中也。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
心下痞。
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
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下復汗。
正虛邪入。
心下則痞,當與瀉心湯如上法矣。
若其人惡寒者,邪雖入裡,而表猶未罷,則不可逕攻其痞,當先以桂枝湯解其表,而後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其痞。
不然,恐痞雖解。
而表邪復入裡為患也。
況痞亦未必能解耶。
按傷寒下後,結胸痞滿之外。
又有懊煩滿下利等証。
蓋邪入裡而未集,而其位又高,則為懊,其已集而稍下者,則為結胸及痞,其最下而亦未結者,則為下利。
結胸痞滿。
具如上文。
凡十七條,以下凡十一條,則備舉懊 、下利諸証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