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可發汗証10】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12 15:34
標題: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可發汗証10】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可發汗証10

 

 

大法春宜發汗。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自發熱,陰弱者自汗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桂枝湯 主之。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大棗(六個) 咀,水三升半,微火煎取一升七合半,生布絞去滓,溫服一盞。

 

須臾,啜熱粥一碗,令助藥力。

 

周覆一時,遍身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止後服,不必盡劑也。

 

若不汗,如前法更服,半日許令三服。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可盡一劑。

 

病証猶存者,更作服。

 

若汗未出,乃至二三劑。

 

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按風池是少陽之經,陽維之會,不針天柱而取風池者,陽維維諸陽,巨陽與諸陽主氣故也。

 

龐曰︰凡桂枝湯証,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

 

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後,慎不可行桂枝湯也。

 

(脈緊必無汗,設有汗,不可誤作桂枝証。)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湯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切片同煎,如前。小便難,為有津液,可作汗;若小便數,不可誤認陽旦証也,陽旦即桂枝湯異名也。)

 

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湯內去芍藥,只用四味也。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恐成結胸,故去芍藥之佐,全用辛甘,發散其毒瓦斯也。)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白朮茯苓各一兩半主之。

 

(不用桂,加水成四升,煎取二升。)

 

太陽病,項背強□□,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二兩,添水成四升,煎取二升。

 

通治柔 。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杏仁濃朴湯主之。

 

(桂枝內加濃朴一兩,杏仁四十枚。)

 

此則中風自汗,用桂枝湯証也。

 

龐曰︰惡寒者,不當風而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皆屬表証。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痛,骨節煩疼,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 主之。

 

麻黃(一兩半) 桂枝(一兩) 甘草(半兩) 杏仁(三十五個) 咀,水二升半,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每飲一盞,續次服盡,不用粥投。

 

溫覆,如桂枝法將息,未汗,可再作二三劑。

 

龐曰︰傷寒之脈,緊盛而按之澀是也。

 

脈浮而緊,浮為風,緊為寒,風傷衛,寒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

 

外証必發熱,無汗,或喘,其人但憎寒,手足指末必微厥,久而複溫,掌心不厥,此傷寒無汗,用麻黃証。

 

凡脈浮數,或浮緊,無汗,小便不數,病雖十餘日,尚宜麻黃湯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自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麻黃(三兩) 桂枝 甘草 石膏(各一兩) 杏仁(二十個) 棗(五枚) 生薑(一兩半) 咀,水五升,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

 

每溫飲一盞,微汗為度。

 

若汗周身潤則止服;未周身潤,可停待少時服盡。

 

不欲汗多,亡陽故也。

 

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証者,大青龍湯主之。

 

(少陰當言太陰。按太陰証內有脈浮緩,手足溫者,系太陰。太陰當發汗,証屬青龍湯;似桂枝証,反無汗而脈緊;似麻黃証,反身不疼而脈浮緩。)

 

太陽病,項背□□,無汗惡風, 葛根湯 主之。

 

葛根(二兩) 麻黃(一兩半) 桂枝(一兩) 甘草(一兩) 芍藥(一兩) 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

 

咀,水四升,先煮麻黃、葛根數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

 

每溫飲一盞,日三服,如桂枝湯將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用前葛根湯內加半夏一兩一分,湯洗十遍,每個作四破。

 

龐曰︰脈浮緊,無汗,服湯未中病。

 

其人發煩,目瞑,極者必衄。

 

小衄而脈尚浮者,宜麻黃湯;衄後脈已微者,不可再行也。

 

凡脈浮自汗,服湯不中病,桂枝証尚在,必頭痛甚而致衄。

 

小衄而脈尚浮者,再與桂枝湯;衄後脈已微者,不可再行也。

 

傷寒三日後,與諸湯不差,脈勢如數,陽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宜 桂枝石膏湯 。

 

此方可夏至後代桂枝証用之;若加麻黃一兩,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之。

 

石膏(三兩) 梔子(二十四個) 生薑(一兩半) 桂枝 黃芩 甘草(各一兩) 升麻葛根(各一兩半)

 

咀,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飲一盞,食頃再服。

 

若得汗,即止後服。

 

龐曰︰凡發汗,以辛甘為主,複用此苦藥者,何也?然辛甘者,折陰氣而助陽氣也。

 

今熱盛于表,故加苦以發之。

 

《素問》云︰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故也。

 

葛根龍膽湯 療病四五日不瘥,身體毒熱,面赤,兼治陽毒風溫。

 

葛根(生者四兩,乾者二兩代) 生薑 升麻 大青 龍膽 桂枝 甘草 麻黃 芍藥(各半兩)葳蕤(一兩) 石膏(一兩半) 咀,水四升半,下麻黃,煮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煎二升,去滓。

 

溫飲一湯盞,日三夜二。

 

(凡葛根,須用家園味甘多白粉者為佳,若誤用味苦野葛多吐,人轉增病。)

 

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目赤,身體大熱,煩躁狂語欲走,大渴甚。

 

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胃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能治。

 

如死人,或精魂已竭,心下才暖,發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 麥奴丸 。

 

麻黃(三分) 釜底煤 黃芩 灶底墨 梁上塵 小麥奴 灶中黃土(各一分) 芒硝 大黃(各半兩)細末,蜜丸彈子大,新汲水三合,和一丸研服之。

 

渴者但令冷水足意飲之,須臾當寒竟,汗出便瘥。

 

若日移五尺不汗,依前法再服一丸。

 

瘥即止,須微利。

 

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叢中黑麥捻之成黑勃者是也,無,即以小麥炒黑焦,地上出火毒用之亦得。

 

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若小渴者強與之為禍耳,強人每服半雞子大。

 

(亦治溫瘧。)

 

傷寒,連服發汗湯七八劑,汗不出者,死。

 

如中風法蒸之,使溫熱之氣外迎,無不得汗也,古今用效。

 

薪火燒地,良久去火,掃地以水洒之。

 

取蠶沙、桃柏、荊葉、糠及麥麩皆可。

 

同和鋪燒地上,可側手濃,上鋪席,令病患臥席上,溫覆之。

 

熱月只可夾被覆,其汗立出。

 

後周身至腳心皆汗,乃用溫粉撲止,移之上床即愈。

 

無蠶沙即用麩糠之類,鋪燒地上亦得。

 

(溫粉法,白朮、本、白芷各二兩,末之,入英粉十二兩,和勻用之。無英粉以 粉代之。)

 

傷寒瘥後,有不了了証者,謂至十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以失精神,言語錯謬,或無寒熱,有似鬼祟,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如瘧狀,此乃發汗不盡,餘毒瓦斯在心胞絡間所致也,宜 知母麻黃湯 。

 

知母(一兩半) 麻黃(一兩) 芍藥 黃芩 甘草 桂枝(各半兩) 咀,水二升半,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取一升三合,去滓。

 

每溫飲一大盞,半日可相次三服,溫覆令微汗。

 

若心煩欲水,當稍與之,令胃中和則愈。

 

未汗盡劑。

 

太陽病,下之後,氣上沖,其脈必浮,可依証發汗,不與汗則成結胸也。

 

凡發汗,脈浮大,雖大便秘,小便少者,可發汗而解也。

 

合汗不汗,諸毛孔閉塞,悶絕而死。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