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371】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註〕:
凡少陰下利清穀,欬嘔不渴,屬寒飲也。
今少陰病六、七日,下利粘穢,欬而嘔,渴煩不得眠,是少陰熱飲為病也。
飲熱相摶,上攻則欬,中攻則嘔,下攻則嘔,下攻則利。
熱耗津液,故渴;熱擾於心,故煩不得眠。
宜豬苓湯利水滋燥,飲熱之證,皆可愈矣。
〔集註〕:
趙嗣真曰:少陰欬而下利,嘔渴心煩不眠,及厥陰下利欲飲水者,是皆傳邪之熱,脈必沈細數,故以黃連、滑石等清利之。
其少陰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中煩,但欲寐,小便色白者,是本經陰邪之寒也,脈必沈微,故以附子、乾薑溫之。
汪琥曰:下利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焉知非少陽、陽明之病?然少陽、陽明若見此證,為裏實,脈必弦大而長;此病,脈必微細,故知其為少陰之病無疑也。
林瀾曰:下利,則邪并於下矣。
其嘔而且欬何也?蓋至六、七日,渴而心煩不眠,則傳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則必恣飲,多飲必停水,是邪熱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證復作也。
熱邪傳陷之下利,非陰寒吐利并作之可比。
嘔而渴者,蓋先嘔後渴,為邪欲解;先渴後嘔,多為水停,況又有水寒射肺為欬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挾飲於內耳。
沈明宗曰:黃連阿膠湯之心煩不得眠,較此條頗同,而治異何也?
魏荔彤曰:欬而咽不痛,渴而口不乾,則知邪雖為傳經而入之熱,惟其有水飲相混,故熱勢不能甚肆。
其猛烈雖上衝為欬嘔,而不致咽痛,隔阻正津為口渴,而不致乾燥,兼以心煩不得眠,於少陰但欲寐,陰證中見陽證,豈非傳經之熱兼水濕者乎,其所以不發黃者,以少陰病原有下利,濕不能留,熱不能蓄故也。
由此觀之,熱邪兼水飲昭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