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342】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註〕:
背惡寒為陰陽俱有之證,如陽明病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乃白虎加人參湯證也。
今少陰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惡寒者,乃少陰陽虛之背惡寒,非陽明熱蒸之背惡寒也,故當灸之,更主以附子湯,以助陽消陰也。
口燥、口和誠二者之確徵矣。
〔集註〕:
程知曰:言初得之證,口中和,不渴、不燥,全無裏熱也。
內經曰:背為陽,背惡寒則陽虛陰盛,寒深可知。
若風寒在表而惡寒,則一身盡寒矣。
灸之以助陽消陰,與附子湯以溫經散寒。
論中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湯加人參主之。
彼是陽熱乘陰虛而內陷之惡寒,與此之陰寒盛者不同,陽入陰者則口燥、心煩,微寒盛者,則不能銷鑠津液,故口中和。
張璐曰:太陽表氣大虛,邪氣得入犯少陰,故得之一、二日,尚背惡寒、不發熱,此陰陽兩虧,較之兩感,更自不同。
兩感表裏皆屬熱邪,猶堪發表攻裏,此則內外皆屬虛寒,無邪熱可以攻擊,惟當溫經補陽,以溫補其不足,更炙關元以協助之。
雖其證似緩於發熱、脈沈,而危殆尤甚焉。
汪琥曰:此條論,仲景不言當灸何穴。
常器之云:當灸膈俞、關元穴,背俞第三行。
郭雍云:此有錯字,當是灸膈俞、關元穴也。
膈俞,是背俞第二行穴。
〔按〕:
膈俞實係背俞部第二行穴,然常器之所云第三行穴者,當是膈關非膈俞也。
圖經云: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氣脈所發,專治背惡寒,脊強,俯仰難,可灸五壯。
蓋少陰中寒,必由太陽而入,故宜灸其穴。
又關元一穴在腹部中行,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可灸百壯。
常器之所謂灸膈關者,是溫其表以散外邪;灸關元者,是溫其裏以助其元氣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