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十二 補養門 白朮調中湯279】
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本末不經有見陽熱証,其脈遲者是也。
此因飲食冷物過多,陰勝陽衰,而為寒也。
或冷熱相擊,而反陽氣怫郁,不能宣散,怫熱內作,以成熱証者,不可亦言為冷。
當以脈証別之。
夫濕熱吐瀉,常見陽脈,若亡液氣虛,亦能反見諸陰脈也,當以標本之不同別之。
或熱証誤服此白朮調中湯,溫藥也能開發,陽氣宣通而愈,別無加害。
無問久新,並宜服之。
或有口瘡 目疾孕婦等吐瀉者,以畏乾薑、官桂,不服。
白朮 茯苓(去皮) 紅皮(去白) 澤瀉(各半兩) 乾薑(炮) 官桂(去皮) 縮砂仁 藿香(各一分) 甘草(一兩)
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三錢,每日三服。
煉蜜和就,每兩作十丸,名白朮調中丸。
小兒一服分三服。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