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五 汗證 論848】
汗證
論
《內經》曰:心之液為汗。
《原病式》曰:心熱則出汗。
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
據內經獨主於心,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
亦如地之濕氣,為雲霧而上升,其天氣若不下降,則不能成霖雨也。
又如甑中燒酒,若非湯火蒸淘,則不能成汁液也。
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
故內經又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
其自汗者,無時而 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
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
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
大法:心虛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陰虛火炎者,法當補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醫者宜詳辨之,毋錯。
引用: 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86%AB%E5%AD%B8%E6%AD%A3%E5%82%B3/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