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善良 發表於 2012-6-15 00:22:47

【老子道德經五十章學習心得】

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6-15 12:40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老子道德經五十章學習心得</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012年6月12日星期二晚上7點術龍老師解惑。</STRONG></P>
<P><BR><STRONG>原文:</STRONG></P>
<P><BR><STRONG>出生入死。</STRONG></P>
<P><BR><STRONG>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STRONG></P>
<P><BR><STRONG>夫何故? </STRONG></P>
<P><BR><STRONG>以其生生之厚。</STRONG></P>
<P><BR><STRONG>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STRONG></P>
<P><BR><STRONG>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STRONG></P>
<P><BR><STRONG>夫何故? </STRONG></P>
<P><BR><STRONG>以其無死地。</STRONG></P>
<P><BR><STRONG>自己對文章的直譯: </STRONG></P>
<P><BR><STRONG>出生入死。</STRONG></P>
<P><BR><STRONG>脫離成長或滋長進到生命的結束。</STRONG></P>
<P><BR><STRONG>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STRONG></P>
<P><BR><STRONG>活著的完全沒有憑藉滿足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個, 靜止不動的完全沒有憑藉達到極點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個,人活著,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這個失去作用的位置,滿足達到極點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個。</STRONG></P>
<P><BR><STRONG>夫何故? </STRONG></P>
<P><BR><STRONG>提到這些是什麼原因呢?</STRONG></P>
<P><BR><STRONG>以其生生之厚。</STRONG></P>
<P><BR><STRONG>因為那個成長或滋長產生的表面與底部間的距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STRONG></P>
<P><BR><STRONG>超越聽見的事情或消息專長於取成長或滋長的人,平地通行未相逢老虎與猛獸,參加部隊非披搭作戰時護身的衣物的戰士。</STRONG></P>
<P><BR><STRONG>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STRONG></P>
<P><BR><STRONG>猛獸沒有地方寄送或遞送它頭上或鼻前長出的硬質突狀物,老虎沒有地方安置它的爪子,戰士沒有地方可以他兵器銳利的部分。</STRONG></P>
<P><BR><STRONG>夫何故? </STRONG></P>
<P><BR><STRONG>提到這些是什麼原因呢?</STRONG></P>
<P><BR><STRONG>以其無死地。</STRONG></P>
<P><STRONG><BR>因為那個是沒有失去作用的位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老師對文章的直譯:</STRONG></P>
<P><BR><STRONG>出生入死。</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產生活著到生命的結束。</FONT></STRONG></P>
<P><BR><STRONG>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活著的人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 生命結束的人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人此活著,有所行為生命的結束本性,十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三。</FONT></STRONG></P>
<P><BR><STRONG>夫何故?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你知道什麼原因嗎?</FONT></STRONG></P>
<P><BR><STRONG>以其生生之厚。</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用他的成長或滋長的距離。</FONT></STRONG></P>
<P><BR><STRONG>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胡扯聽見的事情好的取活著者,平地走未相逢威武勇猛獨角獸橫暴作惡的人,到部隊未覆蓋第一位戰士。</FONT></STRONG></P>
<P><BR><STRONG>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獨角獸沒有地方丟擲牠的競爭與較量,威武勇猛沒有地方籌劃牠的掌,戰士沒有地方允許他的兵器。</FONT></STRONG></P>
<P><BR><STRONG>夫何故?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你知道什麼原因嗎?</FONT></STRONG></P>
<P><BR><STRONG>以其無死地。</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拿他的沒有生命結束的位置。</FONT></STRONG></P>
<P><BR><STRONG>學習後心得:</STRONG></P>
<P><BR><STRONG>在上課我們敘述自己文章理解的時候,和老師解惑後的文章對比簡直就是文辭不著邊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解釋的是什麼意思,真是哭笑不得。</STRONG></P>
<P><BR><STRONG>實質上道德經從五十章就開始敘述學術中的一些用法了,不懂的人是根本就看不出來的。</STRONG></P>
<P><BR><STRONG>文章第一句話“出生入死”大家都很熟悉,不禁讓我們聯想起一起奮鬥打拼和共患難的兄弟朋友,這句話的解釋還有很多,本文是在說人從降生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結束這個階段,但這其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含義,第二句就是在解釋這個道理。</STRONG></P>
<P><BR><STRONG>人能來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空間,必須要實施狀況正面存在三魂七魄,三加七等於十,十稱為足數,這是一個完整生命的定義。</STRONG></P>
<P><BR><STRONG>人也是因三魂七魄的離開而生命結束,這是生命的開始與結束的本性,數字十表示事實狀況正面存在三炁之變,七日來復才能造就我們這個生存的空間,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要有三魂七魄呢?</STRONG></P>
<P><BR><STRONG>因為我們生存的這個空間轉乘最高模式就是這樣的,地球是孕育我們的母親,它就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合成的,所以這也是最高靈物的終極之點,人因它而來,也是因它而往,因它而往,再因它而來,造就出輪迴的空間模式。</STRONG></P>
<P><BR><STRONG>三個字“十有三”道出我們活著的依據所在,由太陽發光到地球大氣層反光而造就我們的空間乃至我們人本身,轉乘過程就是相生而通炁,相克而同炁,相合而合炁此稱為三炁之變,七日來復,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個道理。</STRONG></P>
<P><BR><STRONG>前面文章曾經提到“得炁”,我們所要得炁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大氣層的厚度,大氣層越厚我們得到的陰炁越多,相反越薄得到的越少,因為地球自轉的關係,在不同時間段我們所在的區域不同,所產生出的結果也會不同。</STRONG></P>
<P><BR><STRONG>所以作者告訴我們想要獲取好的生活的人需要具備五個定義,這樣才能達到趨吉避凶的結果。</STRONG></P>
<P><BR><STRONG>第一點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遇到威武凶猛,橫暴作惡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百姓如果經常遇到這樣的人,生活也無法安寧。</STRONG></P>
<P><BR><STRONG>第二點在當兵服役期間不會成為第一個衝鋒陷陣犧牲生命的人,不會輕易的有生命危險,這一點是因為古代經常有戰爭發生的關係。</STRONG></P>
<P><BR><STRONG>第三點讓那些無惡不作的黑惡勢力沒有做壞事的空間。</STRONG></P>
<P><BR><STRONG>第四點讓那些張牙舞爪,以錢權作惡的人沒有施展的地方。</STRONG></P>
<P><BR><STRONG>第五點就是不會發生戰爭,沒有官訟這樣我們才能安居樂業。</STRONG></P>
<P><BR><STRONG>上述這幾點如果是掌握專業學術的人是有辦法控制的,這也是文章所說“以其無死地”的原因,把這些置於死地也就是學術中所說的空亡之地,一切消失殆盡,讓其沒有發揮空間與時間的位置,這樣的結果就是一個專業學術者佈局所產生的。</STRONG></P>
<P><BR><STRONG>可以看得出道德經並不像所流傳的那樣,它是在告訴後人如何獲取成功,從人之言行舉止到運用學術可謂一字千金,更不是迷信謠傳,懂的這些道理方法遇到上述情況就可以達到趨吉避凶,不懂只會是凶多吉少。<BR></STRONG></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子道德經五十章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