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 發表於 2012-5-9 18:21:15

【第十二章學後感】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nbsp;【<FONT color=red>第十二章學後感</FONT>】</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沒有語言可以表達此時的思緒萬千,課中老師對於“人”的闡述讓我思考著,領會著,震撼著。 <BR>&nbsp;</STRONG></P>
<P><STRONG>在年少的時候,就曾疑惑過人為何物,疑惑過我是誰這輩子要做什麼,身後又會怎樣。 <BR>&nbsp;</STRONG></P>
<P><STRONG>懼怕病痛懼怕死亡,懼怕挫折又免不掉遇到。 <BR>&nbsp;</STRONG></P>
<P><STRONG>遭遇它,怕它,都因為不懂得“人”的定義,不懂得作為一個“人”應該做什麼事情,所以虛耗了三十多年的時光,在曾經的三十多年裡受到果更造下因。 <BR>&nbsp;</STRONG></P>
<P><STRONG>渾渾噩噩的人生若如此繼續下去,甚是悲哀可惜。 <BR>&nbsp;</STRONG></P>
<P><STRONG>所幸得此機緣。 <BR>&nbsp;</STRONG></P>
<P><STRONG>老師讓我明白,人世間是一個生命修煉進化的道場。 <BR>&nbsp;</STRONG></P>
<P><STRONG>從化石,從表象對比我們知道物種在不停的進化,人間的六道生命,生生不息。 <BR>&nbsp;</STRONG></P>
<P><STRONG>六道之中,人類為最高形態,為萬物之靈。 <BR>&nbsp;</STRONG></P>
<P><STRONG>萬物滋養人類,人類更造就人間。 <BR>&nbsp;</STRONG></P>
<P><STRONG>目前在我的認知看來,宇宙空間,人世間,也許沒有完全消亡的事物,物理學也告訴我們,事、物都是在進行形態的轉化,能量的轉化。 <BR>&nbsp;</STRONG></P>
<P><STRONG>所謂的消亡,並非消亡。 <BR>&nbsp;</STRONG></P>
<P><STRONG>人,有其能量。 <BR>&nbsp;</STRONG></P>
<P><STRONG>因“先天”和後天的歷練、知識程度不同,每個人的能量都不同。 <BR>&nbsp;</STRONG></P>
<P><STRONG>能量決定下一個形態。 <BR>&nbsp;</STRONG></P>
<P><STRONG>如何提升能量呢?</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既然此身為人,先就要按照人的定義,做一個合格的人、正常的人。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何為合格、正常?</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知識決定品行,決定如何做人。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本章中,智者也在告誡我們正確的認識正常人標準。 <BR>&nbsp;</STRONG></P>
<P><STRONG>文中“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告訴我們:</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正常人的標凖——只需要暫階段的需求,不要為佔有而需求。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BR>&nbsp;</STRONG></P>
<P><STRONG>人從出生落地到衰竭離世,這百年不到的時間中,有多少個階段變化,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需求。 <BR>&nbsp;</STRONG></P>
<P><STRONG>我們歷經嬰幼兒期、少兒期、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BR>&nbsp;</STRONG></P>
<P><STRONG>除了嬰幼、少兒期是自己不能主導只能被動引導發展,其他的每個階段我們都面臨不同的人生進階“考驗”。 <BR>&nbsp;</STRONG></P>
<P><STRONG>因此,要認識到父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如果我們自己錯過這個時期的“正確養育”,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再錯失而重蹈我們自己。 <BR>&nbsp;</STRONG></P>
<P><STRONG>我們在青少年期,揮霍浪費時光,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繼續浪費求知求識的黃金時間。 <BR>&nbsp;</STRONG></P>
<P><STRONG>現在的我們正值壯年,我們扮演著各種角色:兒女、父母、同事、領導、下屬、丈夫妻子、朋友、學生、老師、兄弟姐妹等等。 <BR>&nbsp;</STRONG></P>
<P><STRONG>各類角色,都有其演出合格標凖,是否合格,都與我們在青少年間積累的正確知識有關,與我們角色中的經歷經驗積累、修正有關。 <BR>&nbsp;</STRONG></P>
<P><STRONG>智者在文章中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告誡我們在此階段容易犯的糊塗。 <BR>&nbsp;</STRONG></P>
<P><STRONG>“五色令人目盲”其深意在說:自我為中心的感覺去看事物,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現象,使我們看不到真實本質。 <BR>&nbsp;</STRONG></P>
<P><STRONG>確實如此,人有思想便有自我,難免以自我感覺為主導去看待一些事物。 <BR>&nbsp;</STRONG></P>
<P><STRONG>比如,我們選擇交朋友,總以順不順眼,投不投緣來衡量是否朋友,所謂“話不投機三句多”等等之類,都是以個人感受為主來做出選擇,這樣確實看不到別人的真實內在和優點。 <BR>&nbsp;</STRONG></P>
<P><STRONG>“五音令人耳聾”更加尖刻的指出人的弱點:以自我為中心的喜好來選擇喜歡的話語,使我們的耳朵聽不見忠言。 <BR>&nbsp;</STRONG></P>
<P><STRONG>難道不是這樣嗎?</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我們反省一下自己,因自己的性格喜好,周邊的人說的話語不中聽,即便是正確心誠的建議,大多數人能一時間接受嗎?</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這樣,我們會有幾個真實的朋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會有多少錯誤的行為決定?</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自古帝皇多少昏君,只根據自己喜好的來決定和選擇用人、當政,奸臣小人當權,不為正事,在如此管理下,能國富民安嗎?能不民怨嗎?</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五味令人口爽”指出: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己的品味,使我們失掉正常差異性的準確判斷能力。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這是我們生活中正在犯的錯,最鮮明的例子,“民以食為天”從飲食來說,大家看看現在社會上多少“ 美味”食物,我們一貫追求味蕾的滿足,卻不關注,這些是美味還是毒藥?</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我們因為味蕾的滿足,已經無法分辨食物原有的味道才是正確,自己吃這毒藥,還讓孩子、孫子繼續。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因為有市場,商家便為利,現社會食品安全已經不是隱患而將成為毒瘤、核彈!</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人類早晚為它付出代價。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馳聘田獵,讓人心發狂”描寫著“人”不能克制的欲望:不能克制欲望看到資源就想獲取,使人不擇手段去得到而思想到神經都非常。 <BR>&nbsp;</STRONG></P>
<P><STRONG>古今多少為名為利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BR>&nbsp;</STRONG></P>
<P><STRONG>小人奸商、貪官汙吏哪個能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一旦欲望所占,便像馳聘一樣,不想被控制停下。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為何如此?</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對於珍貴的東西,人人都想得到,甚至不擇手段。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擁有、想擁有,守護、想奪取,人人都欲望著想佔有著。 <BR>&nbsp;</STRONG></P>
<P><STRONG>多麼苦惱糾結不安的人啊,難道擁有寶物是人最大的成功和滿足嗎?</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生不曾帶得來,死不曾帶得走,為了這些身外之物想法設法得到佔有,到頭不是空虛一場?</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人之重要的使命為何?</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人在一生之後,不進則退,終究重歸如來。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奢靡、欲望、佔有、放縱揮霍的生活,不過是這一場歷練的絆腳石。 <BR>&nbsp;</STRONG></P>
<P><STRONG>我們這一路面臨眾多考驗,如何才能過關而不虛耗?</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老師告訴我們,考驗之於我們,是各種形態的。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我們每個階段,扮演的不同角色便是考驗,我們做好這個角色,便是通過。 <BR>&nbsp;</STRONG></P>
<P><STRONG>正確的做事,做正確的事來修行。 <BR>&nbsp;</STRONG></P>
<P><STRONG>通過不斷學習、發現、總結來修正錯誤行為,才可稱之為“修行者”。 <BR>&nbsp;</STRONG></P>
<P><STRONG>此生我們都在修行。&nbsp;</STRONG></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二章學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