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6-7 22:33:25

【學習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心得】

<B>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習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心得</FONT>】</FONT></P>
<P>&nbsp;</P>在未聽老師講解前,我對本章之解釋如下:
<P>&nbsp;</P>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P>&nbsp;</P>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沒有思想,用眾多的人民意念當做思想。
<P>&nbsp;</P>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P>&nbsp;</P>好的與正面的人或事物我熟悉的,非好的與正面的人或事物我也熟悉的,獲取專長於。
<P>&nbsp;</P>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P>&nbsp;</P>可靠人或事物我憑證的,非可靠人或事物我也憑證的,獲取消息。
<P>&nbsp;</P>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
<P>&nbsp;</P>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決定於時間裡面,害怕悲傷;被時間裡面,糊塗他的思想。
<P>&nbsp;</P>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P>&nbsp;</P>眾多的人民都集中精神他的聽覺器官眼睛,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都幼童的。
<P>&nbsp;</P>2012年6月5日晚,我聽到老師解釋之義記錄如下:
<P>&nbsp;</P><FONT color=blue>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FONT>
<P>&nbsp;</P><FONT color=red>品德崇高或通達事理者沒有感情與情緒,拿眾多的人民感情與情緒當作中央。</FONT>
<P>&nbsp;</P><FONT color=blue>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FONT>
<P>&nbsp;</P><FONT color=red>熟悉者我專長於的,未熟悉者我也是專長於的,獲取正面的。</FONT>
<P>&nbsp;</P><FONT color=blue>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FONT>
<P>&nbsp;</P><FONT color=red>誠實者我不懷疑的,非誠實者我不懷疑的,獲取可靠。</FONT>
<P>&nbsp;</P><FONT color=blue>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FONT>
<P>&nbsp;</P><FONT color=red>品德崇高或通達事理者決定於時間裡面,恐懼與害怕;是時間裡面,全部他的感情與情緒。</FONT>
<P>&nbsp;</P><FONT color=blue>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FONT>
<P>&nbsp;</P><FONT color=red>眾多的人民都集中精神他的聽覺器官眼睛,品德崇高或通達事理者都幼稚的。</FONT>
<P>&nbsp;</P>在聽老師講解之後,我的理解如下:
<P>&nbsp;</P>本章繼續講解成為聖人後,要如何去應對身邊的人和事,並且在傳承其術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P>&nbsp;</P>因此文章一開始就用聖人無心來統領全章,如您有幸成為聖人後,這說明您的品德修養已經超出眾多的人,您的技能也超出常人,此時您的舉手投足都對身邊的人和事影響極大。
<P>&nbsp;</P>您就不能以個人的喜好與主觀意識來對待身邊的人和事,要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去規範身邊的人和事,要用博大的胸懷去面對世界包容世界,以救濟天下蒼生、拯救普賢羅大眾為己念,要以眾多的人的切身利益為重,達文章所說以百姓心為心之目的。
<P>&nbsp;</P>因此,既然已經成為聖人,就要切實地擔負起聖人之重任,切實履行好聖人的使命,要用自己之所學,窮自己之所能去服務於天下大眾,要不辭辛勞,要用自己的專長技能和學術去教導身邊的人,不論他們對這門學問認知水凖高下如何,都要平等對待與教化,即我們常說的眾生平等。
<P>&nbsp;</P>不論其懂與不懂,都要盡自己之所能,把自己所學之專業技能展現給他們,讓他們都能知道其源其理其義,就像平時老師教導我們一樣,要向別人展現出您的義理,向別人多說自己的源頭何在,這樣在與別人互動中您才能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由此而獲得正面的結果,切不可因別人已知道或熟悉您的技能就不願意向他們講解自己所懂得的更深層次的專業知識,或者因為別人不知道不熟悉自己的技能就故弄玄虛與譁眾取寵。
<P>&nbsp;</P>因此,作為聖人初識別人並在教導時,不論別人是否與您坦誠相對,您都要採取高姿態,不能一看見別人向您提供虛假的資料或信息,您就把他拒之門外,要給他們大開方便之門,給他們一次機會,向他們展現出您的專業學問,有緣者自然能從您的學識了解誠實之道的重要性,自然就會把他的真實資料向您反映,如果還是以不誠實對待,那麼必然是被淘汰的對象,只有這樣的互動才能擇出真正有心學習者,才能獲取正確可靠的結果。
<P>&nbsp;</P>由此我想到術龍老師在教導我們時,莫不是如此,老師不會因人而異,不會因資質深淺區分,不會因貧富貴賤而擇分門別類傳授,他都是以不辭辛勞的毅力,以誨人不倦的精神,以治學嚴謹的態度,以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向我們展現其高風亮節與精妙的學術,從起源之理開始教學,讓大家知道了解源頭道理,在多次悉心教導下修正我們的認知,修正我們的空間,讓我們有機會感受這一學術威力與好處,讓我們有機會學習並掌握這深層次的學術。
<P>&nbsp;</P>就像時間一樣,已經跟我們的生活生命息息相關,已經不能離開,雖然人人都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並無時無刻不在運用時間,但是能運用時間之學術來指導和改造人生之人寥寥無幾,所以老師在基礎文章開篇即闡明無窮盡變化空間的奧義,真知此者才會知道時間打開空間學術的奧妙,才會知道其關鍵奧妙之處,不知此者就不會知道其差異所在因此會把他當作口號在吟誦,或者因自己的愚昧無知把此當作迷信,或者無法領會其妙機只能發出驚嘆而已。
<P>&nbsp;</P>試想這樣一門高深之學問,如果沒有三年五載或更多的學習時間,沒有潛心學習的時間,沒有準備好足夠的時間迎接學習衝刺的心理準備,沒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功效,沒有虛心請教於老師,亦或是已經向老師學習,但卻沒有去細思每一字句的差異,沒有去真實理解其文章真義所在,誰又能一蹴而就呢?
<P>&nbsp;</P>如果沒有腳踏實地,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沒有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恆,如何能學懂呢?
<P>&nbsp;</P>如果沒有按照老師的規劃實遵實行,一步一個腳印,整天沉浸在異想天開的幻想中,如何能有機會一窺其學術的全貌呢?
<P>&nbsp;</P>用老師的話來說,如此有高深的學術,如此有威力的技能,如此影響天下蒼生命運的學術,豈能是阿貓阿狗就能會學會的呢?
<P>&nbsp;</P>在開始學習時,您對老師文章字句的解釋,如果有深思熟慮的,老師都會說您是對的,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同樣的字句相同的解釋,老師會說您是錯的,相信學習者都有此感,我曾經也有此困惑,為何呈現一會對一會錯呢?
<P>&nbsp;</P>在此篇道德經文章裡就把答案告訴您了,因您是初學者,是不能一下子就把這麼高深的學問領會的,如果老師按照標準的答案來評論您的回答,肯定沒有對的機會,但是如果這樣,您就永遠也沒有知道正確答案的機會,或許會因此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所以只要您的回答不是差之甚遠、離題萬里,老師都會讓您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您激發起學習的雄心,讓您對,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學習,讓您從這些對的機會中去尋找對的原因、對的依據,然後跟錯的比對,從中找出差異之所在,進而找出正確的答案。
<P>&nbsp;</P>隨著時間的推移,您的學業精進不少,您的認識水準也越來越高,您回答的答案當然也隨之提升,當然老師要您回答的答案標準就要越來越高,越接近標準答案才能對,但是您卻沒有進步,還是用初學者眼光去看文章,用初學者的思維去思考文章,那麼您回答的,老師當然會說您錯,由此可見,老師為了讓大家懂而循序漸進教學之用心良苦。
<P>&nbsp;</P>因此,我們能有機會成為聖人,就務必要按照本章所說要求去做,才不會讓道德經的作者和講解此經的老師失望,不會讓他們的良苦用心白費,誠然如此,時間裡面這一學術才會千古流芳,才不會讓這一高深的學術斷層,才會讓天下普羅大眾都受益無窮。
<P>&nbsp;</P>作為學習者也是學苑管理者,自當深思文義,以此時刻警惕自己,通過學習老師的文章,通過老師的不斷修正,通過自己在學苑管理區域不斷地累積知識,達到不斷錘鍊之目的,我們要按照老師的規劃去認真執行,把管理好學苑就當自己的家一樣精心打理,因為這裡就是您騰飛的平台,所以要盡自己之努力去管理、去學習,當有新生提出疑問,就要不厭其煩地給別人講解,當別人發的文章有格式不對或文字用錯,就要賴心地把格式與文字修正為正確的,並給他們指出,讓他們能有學習的機會,在給別人修正錯誤的同時,自己同樣也得到提升,日積月累,您的認知水準就越深,這才是老師要讓我們管理員評分的目的。
<P>&nbsp;</P>文章最後也告誡我們,能達到聖人之境界的依據就是時間裡面的學術,但是作為傳承者,需要按照正確的傳承方式才不會傳非所人,才不會出現文章所擔心的那樣。
<P>&nbsp;</P>因平常之人,其沒有經過正規教育的教化,沒有嚴師的熏陶與導正,其根本不可能達到崇高的品德,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修養,就會因個人私利,在利欲薰心的驅動下自然而然地憑自己主觀情感去辦事,拿聖人才應該擁有的那種專業技能去滿足自己的私慾,為所欲為。
<P>&nbsp;</P>只會用這種特殊技能去譁眾取寵,讓眾多的人去盲目相信,讓眾多的人去頂禮膜拜於他,讓更多的人需要去觀其色察其言而行事,導致一個恐慌的社會,一個動盪的社會局面,這些都是作者不希望也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才寫出文章告訴於此,大凡那些以特殊技能為害一方的人都是那種幼稚的思想,那種瘋子似的想法造成的,作為傳承者不可不慮、不可不憂。
<P>&nbsp;</P></B>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學習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