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美術●觀念藝術】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美術●觀念藝術</FONT>】</FONT></STRONG></P> <P><STRONG>觀念藝術(ConceptualArt),國內又稱概念藝術,是西元一九六0年代末期至一九七0年代初期的一股非常活躍,而且充滿創造表現的藝術潮流,使歐、美現代畫壇受到強烈的震撼。</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個運動最具影響力的先驅者莫過於馬歇爾.杜象(MarcelDuchamp)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杜象橫跨傳統繪畫形式、各種立體派及達達的創造風格,而最後以非形象的藝術觀念收場。</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一九二四年以後,杜象即不再作畫,而以下棋為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強調藝術創作要重視的是觀念而非實體,這種想法帶給後進極大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觀念藝術的表現形式,一如觀念藝術家那麼多,它包含了語言學、構成主義及記號學的各種因素,甚至溶入了政治、社會、化學或數學的命題,而卻遠離了傳統繪畫與彫塑所慣用的材料和技法,同時採用了偶發藝術、錄影帶藝術、地景藝術、身體藝術、普普、歐普以及光的藝術等要素,再重新表現出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可以說,觀念藝術是由一九六0年代初期之開布羅(Kaprow)及歐汀柏格(Oldenburg)的偶發藝術,及環境藝術逐漸發展而成的,並受到極限藝術的影響,而普普藝術在畫面中,使用文字的方式也為觀念藝術家大量採用「文件紀錄」下了註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柯史士(Kosuth)對觀念藝術詮釋為,藝術有別於美學、形式主義及一切可觀察的模仿,同時極端排斥批評文字,堅持藝術家應該自己承當表演者、說明者及批評者的腳色,他強調真正的藝術作品,並非那最後可掛在牆上的實體,而是藝術家在創造過程中的一切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蘇新田)</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211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