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發掘報告展示多項中國史前文明“之最”】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大地灣發掘報告展示多項中國史前文明“之最</FONT><FONT color=red>”</FONT>】</FONT></STRONG></P><BR><STRONG>新華網蘭州5月23日電(記者譚飛 王豔明)“這是一個綿延了<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300">300</SPAN>0年的歷史長卷,從農業、建築、彩陶製作到繪畫,大地灣考古的每一項成果都令人振奮,許多都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存在著重要關係。”</STRONG><BR><BR><STRONG> 郎樹德,大地灣考古發掘的參與者和報告撰寫總負責,當上百萬字的考古巨著擺在面前時,他也禁不住欣喜激動。</STRONG><BR><BR><STRONG>他說:“這是大地灣考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不光為外界提供了翔實的考古資料和文明資訊,而且為這一重要遺址的保護、利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STRONG><BR><BR><STRONG>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境內,從蘭州出發,坐車5個小時就可以到達。考古發掘表明,這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800年至4800年,同西安半坡、臨潼薑寨遺址一樣,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STRONG><BR><BR><STRONG> “因為大地灣的資料特別豐富,整理起來很不容易,加以發掘時間較長,人員有所變動,又增加了工作難度。”</STRONG><BR><BR><STRONG>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在為發掘報告做序時說。</STRONG><BR><BR><STRONG> 從最初的發掘到整個考古報告出版,大地灣走入人們視野已經20多年,由於經歷了漫長的等待,許多人都非常關心其中的成果。</STRONG><BR><BR><STRONG>上個世紀80年代,曾出現了一個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熱潮,在此當中,大地灣考古就是被特別關注的亮點之一。</STRONG><BR><BR><STRONG> 隨著發掘報告日前的最終出版,許多文明的“亮點”完整地展現了出來,農業成就便是之一。</STRONG><BR><BR><STRONG>考古發現表明,早在9000年前,杭州灣一帶中國南方已經開始種植水稻。</STRONG><BR><BR><STRONG>同樣,在大地灣遺址中,也有中國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現,這就是編號為H398的遺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黍,表明當時在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這一農作物種植。</STRONG><BR><BR><STRONG> “這是國內同類標本中最早的,它與希臘的阿爾基薩前陶期地層中出土的黍時代不相上下,而希臘的標本是國外最早的發現。”</STRONG><BR><BR><STRONG>郎樹德說,直到今天,在甘肅的一些地區,黍仍然被當作糧食作物種植,足見它的生命力和對中國農業發展的貢獻。</STRONG><BR><BR><STRONG> 伴隨著黍的發現,在大地灣考古中,人們發現了大量的石制、骨制生產工具和上萬件動物骨骼。</STRONG><BR><BR><STRONG>專家們認為,在從事糧食種植的同時,當時的大地灣人已經開始馴養動物,豬就是其中之一,還有黃牛、雞、狗等。</STRONG><BR><BR><STRONG>另外,大地灣人在進行農牧結合生產方式的同時,沒有放棄原始的狩獵傳統,性格溫順的鹿的骨骼在遺址內外的大量發現就是證據。</STRONG><BR><BR><STRONG> 房屋遺址在中國新石器考古較為常見,大地灣也不例外。</STRONG><BR><BR><STRONG>所不同的是,大地灣的房屋遺址不但豐富,而且內容重要。</STRONG><BR><BR><STRONG>1978年到1984年,在歷時7年考古發掘中,大地灣共發現房屋遺址240座,專家們認為,它是迄今為止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最豐富的一次房屋遺址發現,對於史前房屋建造和中國建築史的研究,意義重要。</STRONG><BR><BR><STRONG>“它創建了後世宮殿建築的雛形,設計了中國傳統土木結構建築的最早形式。”</STRONG><BR><BR><STRONG>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程曉鐘說。</STRONG><BR><BR><STRONG>在大地灣所有的建築遺址中,除了目前發現中國最早的一批半地穴圓形房址外,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被人們稱為"原始大會堂"的編號為F901的遺址。</STRONG><BR><BR><STRONG> “我們不得不為這宏偉的規模、非凡的氣魄、嚴謹的設計、高超的工藝而讚歎,也為5000年前原始先民所達到的建築成就而嘆服。”</STRONG><BR><BR><STRONG>F901的遺址建造在大地灣內一處視野開闊、日照充分的半山腰間,這是一座坐北面南、左右對稱的巨型建築,占地面積超過了<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400">400</SPAN>平方米。郎樹德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史前考古中發現的規模最大和保存最好的建築遺址。</STRONG><BR><BR><STRONG>除了地上建築規模和工藝令人折服外,F901與另一編號為F405的硬化地面也讓人歎為觀止。</STRONG><BR><BR><STRONG>“它們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混凝土。”</STRONG><BR><BR><STRONG>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李最雄最早對這一地面材料進行過研究,他說:“經5000年後,這種膠結材料的抗壓強度仍接近<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100">100</SPAN>號矽酸鹽水泥。”</STRONG><BR><BR><STRONG>陶器在中國文明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大地灣考古發掘中,這方面也有重要的發現。</STRONG><BR><BR><STRONG>根據碳14測驗,大地灣一期出土的彩陶距今7000多年,專家們認為他們是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彩陶。</STRONG><BR><STRONG> </STRONG><BR><STRONG>“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哈遜納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彩陶的文化,大地灣文化與哈遜納文化相當,因此大地灣文化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之一。”</STRONG><BR><BR><STRONG>從事大地灣彩陶研究的原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員張朋川說。</STRONG><BR><BR><STRONG>在大地灣考古中,人們發現了兩件(組)特殊彩陶。</STRONG><BR><BR><STRONG>一件是通高31.8釐米形態可愛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這件原始藝術作品被許多人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陶塑作品之一;另外一組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量器。</STRONG><BR><BR><STRONG>“人們對度量衡的研究僅限於距今二三千年前的實物上,大地灣這批古代量器的出現,將我國度量衡的實物資料提前了<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200">200</SPAN>0多年。”</STRONG><BR><BR><STRONG>參與大地灣發掘報告編寫的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建龍說。</STRONG><BR><BR><STRONG>文字和繪畫是中國文明的兩個重要載體,在大地灣出土陶器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許多至今無法解讀的文字符號,儘管人們對他們的作用還存在爭論,但一幅質樸的繪畫作品的發現卻無可爭議地表明,大地灣人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已經有了精神追求。</STRONG><BR><BR><STRONG>這件作品出土於編號為F411遺址的地面上,白底黑畫,畫的上方是兩個人物形象,下方在一長方形的框內,繪有兩個動物形象。</STRONG><BR><BR><STRONG>“大地灣地畫不是依附與器物上的裝飾畫,純粹是精神生產的產物,是我國原始社會目前僅見的具有獨立性的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肇始意義。”張朋川說。</STRONG><BR><BR><STRONG>在中國,發掘報告只是對以往考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公佈出來資料還需進一步研究。</STRONG><BR><BR><STRONG>因此專家認為,大地灣對中國史前文明的主要貢獻可能還不止於此。</STRONG><BR><BR><STRONG>編輯:連振祥<BR><BR>本文引自:</STRONG><A href="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6-05/27/content_7105458.htm" target=_blank><STRONG><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6-05/27/<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ontent">content</SPAN>_7<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105">105</SPAN>458.htm</FONT></STRONG></A>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