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2-12-4 06:30:19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印象樂派】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印象樂派</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音樂上所謂印象派二(Impressionism),是與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Debussy,西元一八六二~一九一八年)的名字緊密相連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畢生反對浪漫派的「向心性」,自己卻造成一種比浪漫派更浪漫的新風格,因此他被稱為「浪漫派」的最後大師,而他的印象派也成了浪漫派餘威似的迴光返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本世紀初期的新古典樂派,正是以反浪漫,尤其反印象派為號召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印象派這個名稱,來自音樂的姊妹藝術-繪畫。</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八七四年自由派畫家莫奈(Monet)展出的「日出的印象」,當時記者諷刺他是印象派代表,包括一群被正統派推出學院大門的畫家:羅丹、雷諾、席斯雷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們大半喜歡在野外作畫,色彩鮮艷對比,表達出瞬間的視覺感受,且往往記出繪畫的確切時刻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德布西將這種文學與繪畫的新潮,帶進了音樂王國,放棄外在的客觀事象面,而捕捉藝術創作者對事物主觀的,隨時變化的印象感受,再用音色的調配表達出來,使音樂效果成為一個朦朧的、夢幻的、暗示性的、飄忽不定的綜合印象,好像鏡頭焦點被推移了,霧裏看花,比實際更覺迷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的代表作,如管絃樂「三首夜曲」、管絃組曲「海」、交饗詩「牧神的午後」、抒情歌劇「貝雷亞與梅利桑」、鋼琴「前奏曲集」等,都是極富啟發性的珍品,為現代音樂打開一條新的展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了表達印象樂派對事物的感情反應,德布西運用各種有效的作曲技巧,來建立印象派的基本樂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神祕的東方五聲音階,來自中國律呂沒有半音張力的六全音階,古色古香的中世紀平行手法,粉碎中求統一的整體旋律,各聲部間任意飛翔的持續低音,和弦周圍像光環一般放射異彩的附加音,以及只並置而無真進行的調式和聲法等,這一切都足以造成一種氣氛和音色的渲染,來代替陣容堅強的傳統曲式、動機運用及主題發展等手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這些技巧很容易被人辨認出來,這對同路的作曲家們反而不利,一聽就知道德布西,或至少好像是在模倣德布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印象派作曲家除了德布西以外,最重要的是拉威爾,其他如盧塞爾、杜卡、法雅,雷斯碧基、希瑪諾斯基等人,或多或少也都利用某些印象派手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至於它「脫離傳統」的精神,影響了瑪勒、魏本、巴爾多克以來,幾乎所有的現代作曲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也是和它的姊妹藝術,極端相似之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李振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29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印象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