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術網路】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臺灣學術網路</FONT>】</FONT></STRONG></P> <P><STRONG>TaiwanAcademicNetwork,簡稱TANet</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民國79(1990)6月起,教育部與臺灣地區各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合作建立的資訊傳輸網,其目的為支援各大學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促進彼此間的合作及共享各項資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組織上臺灣學術網路分為2部分:臺灣學術網路服務中心(TANetNeworkServiceCenter,簡稱TANSC)及區域網路服務中心(RegionalNeworkServiceCenter,簡稱RNSC)前者設於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負責與國際Internet的連線及建立臺灣學術網路主幹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後者選自各地區的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負責處理所屬地區各學校的連線工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現設置的地點如下:臺北地區: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及臺灣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桃園地區:中央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新竹地區:交通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臺中地區:中興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雲嘉地區:中正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臺南地區:成功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高雄地區:中山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臺灣學術網路主幹線以連接各區域網路中心為主,採TCP/IP通信協定,以T1(1.544Mbps,即每秒1,544,000位元)專線相連;</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區域網路中心與各單位間則採多種通信協定,除TCP/IP外,另配合地方需求,採分封式交換網路(X.25)、電話撥接等方式連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臺灣學術網路與國際Internet間的銜接由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於80年12月3日以64Kbps專線與美國普林斯頓JVNCnet相接,經由它接上美國NSFNET(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etwork)之主幹線,再與世界各地的電腦網網路相連。</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此項國際連線意義深遠,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特於81年6月9日舉行隆重的啟用典禮。</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臺灣學術網路因採TCP/IP協定,其IP(InternetProtocol)數字地址、節點名稱(DomainName)、路徑協定(RoutingProtocol)等皆採國際標準並向有關單位註冊,因之其功能與國際Internet相同,應用層主要功能為電子郵件、檔案傳輸、遠程載入(RemoteLogin)、線上即時通信(InteractiveMessage)、線上會議(InternetChat)、遠程工作傳輸(RemoteJobSubmission)等。</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臺灣學術網路為臺灣Internet的主要部分,以供應學術界的需求為主,非學術界的連線則由資訊工業策進會所建立的SEEDNET(SoftwareEngineeringEnvironmentDevelopmentNetwork)負責。</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臺灣學術網路與臺灣地區BITNET、ifNET(informationNETwork)的各項應用亦以IP位址相連。</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臺灣學術網路建立後,進展神速,除提供西文資訊快速、便捷的交流管道外,本土化的中文化資訊系統亦經此網路陸續開放,確實為學術界架起高速的國內、外資訊交流、溝通管道,對促進學術研究貢獻良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