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24 23:15:51

【歷史唯物論教育學】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歷史唯物論教育學</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Historisch-MaterialischePädagogik</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歷史唯物論教育學主要指以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Materialism)為基礎的教育學說,此派學說特別重視經濟對於教育的影響力,認為經濟體系中的社會關係決定了教育的性質與作用,是以要解決教育問題,必先從經濟、社會問題的解決開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歷史唯物論是馬克斯主義(Marxism)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斯主義在二十世紀時曾席捲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國家,成為這些國家最重要的官方指導理論,是以歷史唯物論對於教育學說的影響甚大,不僅共產國家中的教育以歷史唯物論的教育為主,甚至連一些高度工業化、資本化的國家,如美國、德國也對其資本主義影響下的教育開始反省,而形成了新馬克斯主義的教育學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有些新馬克斯主義者從馬克斯(K.Marx,1818~1883)早期較具人文主義色彩的著作出發,認為社會文化上層結構具有相對獨立性(包括教育在內),而帶有較多個人自由的色彩,因而可稱之為「人文馬克斯主義」(humanistMarxist);</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另外,有些新馬克斯主義者則注重馬克斯的後期著作(如〔資本論〕),著眼於經濟基礎的影響力,可稱之為「結構馬克斯主義者」(structuralMarxist)。</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結構馬克斯主義者對於教育的論述也可視作歷史唯物論教育學中的一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歷史唯物論由馬克斯和恩格斯(F.Engels,1820~1895)所創,其歷史觀與傳統的歷史觀不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自身目的人的所從事的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其所說的「人」不是處在假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的抽象狀態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透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活生生、現實的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歷史唯物論認為,人無非是特定社會關係的人格化,人的性質與活動都取決於其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唯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況的周遭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時,才能站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基本上,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包括下列各點:(1)物質生活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前提,人們按照自己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出相應的原理、觀念與範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2)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等經濟基礎與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層建築構成統一的社會有機系統,而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係又以生產力為其根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3)社會中的基本矛盾,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基礎間的矛盾,都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這種矛盾會促使階級鬥爭(classstruggle)的產生,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4)社會的發展固然是人類活動構成的,但非人類隨心所欲的創造,而只是人在具有歷史性的生產力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提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所以社會歷史的發展,如同自然界的運動一樣,也是一個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支配的物質運動過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受到歷史唯物論影響的歷史唯物論教育學主要的教育主張如下:(1)社會關係決定了教育的性質與作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其發展受到物質性生產方式的制約,其性質則受到占有統治地位之社會關係的決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是故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常有明顯的階級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統治階級常把教育當成統治與壓迫人民的工具,並且利用教育來鞏固自己的階級統治。</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在資本社會中的教育,資產階級亦把教育當成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壓榨勞工人民服務的工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馬克斯即曾指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根本不可能實現普遍的和人人平等的國民教育;</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2)教育是一種生產力的再製過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教育是勞動力再製的必要條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了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獲得一定勞動分工的技能和技巧,單靠機械、化學的輔助工具是不夠的,還必須要使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或訓練,才能很快地使人們發展出運用這些工具的能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3)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手段,可以培養和訓練人的勞動能力,可以使人擺脫資本工商社會中分工所造成的單面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生產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因此所謂的全面發展即指人類勞動能力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不只是智力或體力充分自由的發展,也包括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故而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技術教育在歷史唯物論教育學中也特別受到重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美國教育學者鮑渥斯(S.Bowles)與季廷斯(H.Gintis)受到歷史唯物論的影響,觀察了美國社會裡資本主義對教育所造成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寫成了〔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SchoolinginCapitalistAmerica)一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們的重要論點有:(1)教育中的社會關係彷彿經濟體系中的社會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權力的組合是循行政部門到教職員,再到個別學生的縱線關係而展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學生對自己課程的支配程度就像工人對工作內容的支配一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甚至工作中的社會組織的改變會造成學校中社會組織的改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2)教育體系不僅反映工作場所裡分工的事實,而且也加以複製,並使之合法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教育體系為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利益,把青年畫分成不同的階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教育體系一方面藉著涵養適合於職業結構中不同階層所需的人格類型,再製分工制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方面教育體系也佯裝重視真才實學,藉由獎勵與拔擢,將學生一一分配到職業階層中不同的職位,以此來合法化分工制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3)在資本主義下,學校無法同時達成預定的三項重要功能:將青年統整到經濟結構中,促進平等及協助個人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只是有效地為經濟利潤和社會穩定提供服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雖然如此,學校內仍隱藏著反抗社會和對政治不滿的學生與教師,因此學校也不可能成為社會支配團體中得心應手的操縱工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4)雖然學校造成許多問題,但真正扭曲教育歷程的是資本主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若要教育人性化,必須先讓社會人性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社會要想人性化,先決條件是必須消滅資本主義,以解決壓抑與不公平的根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總之,歷史唯物論教育學主張經濟結構對於教育有絕對的影響力,而且嚴厲批判了當代資本主義對於教育體系的支配,因而認為教育問題不單只是教育體系本身的問題,必須先從經濟制度開始改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從正面來看,歷史唯物論教育學對於教育問題的成因,無疑有著更深層的透視,而且他們也的確掌握了部分的真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從另個角度來看,歷史唯物論教育學也輕視了文化、社會制度等上層結構的變遷對於教育及經濟造成的影響,因而小看了教育體系本身的創新動力及教育人員所主動進行的教育改革,使得教育本身的理想性受到了侷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種「經濟決定論」(EconomicDeterminism)的觀點,後來也得到了新人文馬克斯主義,如艾波(M.Apple)等人的修正,他們一方面承認學校是製造階層化學生群體的階層化工作場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方面也認為學校不只是經濟的反映,而是不同階級互相鬥爭與調適的場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種觀點雖然不似人文馬克斯主義對於資本主義的反對,但是仍然認為教育受階級鬥爭的影響,未予接受教育的人和其生活需要以應有的重視,而且缺少積極的對教育有前瞻性的建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歷史唯物論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