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13 05:29:23

【系列音樂】

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5-30 15:07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系列音樂</FONT>】</FONT></STRONG></P>&nbsp;
<P><STRONG>SerialMusic</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舞蹈辭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類別】:舞蹈與人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音樂類型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系列音樂是由作曲家列定某些音樂原素如音高、時值等排列成依次出現的秩序,並按照此秩序,無週期性地運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系列音樂除了十二音音列音樂(Twelve-ToneMusic)外,還包括其他的音列系統,例如:荀貝格(A.Schönberg,1874-1951)早期的《第24號小夜曲》(SerenadeNo.24)和《作品第23號,五首鋼琴曲》(FivePianoPiecesop.23),其所用之音列就少於12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另外梅湘(O.Messiaen,1908-1992)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而作之《四重奏》(QuatuorPourlaFinduTemps),就用了超過12音的音列。</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般來說,系列音樂是指從荀貝格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出來的各種系列作曲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中包括以時值為系列的「構成整體數量」系列作曲法(Intergal)或「總體」(Total)系列作曲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作曲法的特色是極為注重作曲前之程式設計,因此是一種先決性的作曲法,代表人包括德國得史托克豪森(K.Stockhausen,1928-)、法國的布雷茲(P.Boulez,1925-)和美國的巴必特(M.Babbitt,1916-)。</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布雷茲受到其師梅湘的影響,自己發展出一套由12個數字排列公式來掌控音高、時值、力度和不同之起音類別的作曲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例如在時值一項中,他預先設下12種音符長度,如果數目1是32分音符,那數目2是1的倍數,即是16分音符,數目3變成是附點16分音符,數目是4是8分音符……依此類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可再把每一項的12個數字再組合排列,排成更多不同的音樂公式,並以這些公式來使音樂進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於1952年發表的雙鋼琴作品《結構1.a》(Structure1.a)便是使用這種作曲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史托克豪森應用的系列作曲法又是另一種方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其作品《組合》為三個管弦樂團(GruppenforThreeOrchestra,1957)中,他使用全部音程的十二音列為架構,並提出「時間的八度」與「音程的八度」相比擬,並用類似統計學的幾何級數方式來處理各樂段之長度比例、音高比例、速度比例和音樂事件的組合及進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巴比特的音樂不只使用十二音制技巧,同時還把節奏和聲音的大小聲音量度列入系列控制的範圍,例如在作品《三首鋼琴作品》(ThreeCompositionforPiano,1947)中,他把樂曲節奏的比例設定為5:1:4:2,然後把它轉譯成不同的節奏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也把這比例用來處理音程,如把5:1:4:2的音程轉位成1:5:2:4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另外他還發展出一種稱為「時間點數」(TimePoint)的系列控制技巧,把它應用到音程和時間等隔的單位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果音高的順序是:FEBCBFEGDGAC時間等隔是01167511029348。</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轉成音樂譜例為:巴比特的系列音樂觀念影響到美國的現代作曲家如馬悌諾(DonaldMartino,1931-)、沃里能(CharlesWuorinen,1938-)。</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除了上述的作曲家外,曾應用系列音樂技巧創作的音樂家還包括貝里歐(LucianoBerio,1925-)、諾諾(LuigiNono,1924-1990)、克熱內克(ErnstKrenek,1900-1992)、洛克伯(GeorgeRochberg,1918-)和浦瑟爾(HenriPousseur,1924-)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A href="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target=_blank>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A>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系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