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學習心得】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學習心得</FONT>】</FONT></STRONG></P><P><BR><STRONG>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晚上7點術龍老師解惑。</STRONG></P>
<P><BR><STRONG>原文:</STRONG></P>
<P><BR><STRONG>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下士聞道,大笑之。</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不笑不足以為道。</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故建言有之: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道隱無名。</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夫唯道,善貸且善。</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自己對文章的直譯: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STRONG></P>
<P><BR><STRONG>最好優等的人聽到方法,努力不偷懶並做或從事這個。</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STRONG></P>
<P><BR><STRONG>高低或強弱之間的人聽到方法,好像活著好像死。</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下士聞道,大笑之。</STRONG></P>
<P><BR><STRONG>位居低處的人聽到方法,程度深的內心欣喜而露出快樂的表情這個。</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不笑不足以為道。</STRONG></P>
<P><BR><STRONG>未內心欣喜而露出快樂的表情非可以當做發展的方法了。</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故建言有之: </STRONG></P>
<P><BR><STRONG>所以設立學說或言論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這個。</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STRONG></P>
<P><BR><STRONG>時序次於現今的方法如果糊塗不明白,向前或向上移動方法好像向後倒行移動,使平坦的方法途徑好像相似,優等的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果是兩山之間的水道或低地,重要偉大的光明好像被辜負或玷汙,眾多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果未充滿不缺乏,設立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以不正當的手段取走他人的財物,事物的根本特性實在不虛假如果變更或改動,重要偉大的位置地位的一邊或一面沒有角,重要偉大的才能遲做好,重要偉大的聲少發出聲音,重要偉大的外觀或狀態沒有表現或顯現。</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道隱無名。</STRONG></P>
<P><BR><STRONG>方法藏匿沒有稱呼。</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夫唯道,善貸且善。</STRONG></P>
<P><BR><STRONG>提到只有方法,專長於借出和借入並且收拾整理或辦理。</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老師對文章的直譯:</STRONG></P>
<P><BR><STRONG>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優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努力然後可以往。</FONT></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中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好像要保留又好像丟掉放棄。</FONT></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下士聞道,大笑之。</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低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大笑諷刺或嘲笑的。</FONT></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不笑不足以為道。</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非諷刺或嘲笑非值得用當作方法。</FONT></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故建言有之: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所以提出意見所說出的話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的。</FONT></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了解通曉的方法如果糊塗不明白,由外到內的方法好像離開,平順的方法好像相似,好的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困境,重要的空無所有好像辜負或玷汙,眾多的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非完全,營造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苟且敷衍,事物的根本原來的樣子好像被變更或改動,重要的法子沒有邊或遠的地方,重要的才能遲達到,重要的消息少宣布或張揚,重要的外觀或狀態沒有固定的樣子。</FONT></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道隱無名。</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方法不明顯或潛藏不露沒有事物的稱呼。</FONT></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夫唯道,善貸且善。</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說到此獨有方法,要專長於代出和代入並且正面的。</FONT></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學習後心得:</STRONG></P>
<P><BR><STRONG>本篇文章作者告訴了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三種人四種不同的行為態度,並且詳細講述了一系列會發生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值得每個在學習的人好好思考一下,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並及時糾正,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可喜的成果。</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想在人世間生活的很好,但是要想改變現狀就需要給自己不斷的補充能量,有了正確的學術知識才能有好的方法去執行,所以學習是唯一重要的途徑。</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有上進心的人在找到可以改變自己的學術方法時,一定會以此為重,勤奮努力的去學習,而不是停留在口上,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為何而要,如何而做,所以因該知道除學習之外的事情該如何取捨,不然就不是優等的“讀書人”。</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還有一種人在聽到好的學術方法時,如果可以得到最好,得不到也就算了,可有可無,想學習捨不得花費時間與浪費精力,不學習又覺得很好不想放棄,好像興趣愛好可有可無,有所得必會有所失,有付出才會有回報,所以不要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最後無果而終,希望中等的學習者看到文章會有所感悟。</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再有一種人就是聽到好的學術方法時,他們認為很可笑,時間打開空間造就的一個格局會改變人事物地境,簡直是天方夜譚,覺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表現出了冷嘲熱諷,這就是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事情的“下士”。</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還有一種狀況是不批評不嘲笑,也不會把它當作是值得擁有或運用的,不懂也不發表任何意見。</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道德經的作者以這三種人四種狀況,告訴真正的學習者在以後遇到這些狀況該如何處理,文章前面已經講述作為專業學術的老師什麼學生該傳授,什麼學生不該傳授,如何處理學生不對的作為,什麼樣的人可以幫助,什麼樣的人不能幫助,如何了解人之所需,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方法等等這些事實存在的。</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所以不能“明道若昧”本應該了解通曉的道理與方法如果糊塗不明白,學術方法就沒辦法由外而內的知其精華所在,陰陽,雌雄,父母,子孫等等背離本義無法貫通使用。</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在沒有發生事情之前認為很平順好像沒有損失,豈不知相似非相同的道理,就好像老師上課之後覺得“差不多”理解了,實際上是差之甚遠,所以經常提醒我們此陰陽非彼陰陽,此父母非彼父母,子息與子孫一字之差而遠離學術文章的本義,如果不打好基礎,隨著文章的深入學習就會變的舉步維艱。</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不了解學術文章的源理義法竅,關鍵的地方沒有完全學好,有人提問就會所問非所答,變成錯誤百出胡言亂語敷衍了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的什麼,把正確的學術文章本義改變歪曲。</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重要的使用方法與依據因不懂而無法實際操作或錯誤使用,沒有依據或錯誤的使用產生的結果也是錯誤或無效,如果這樣對學術是一種玷污,同時也辜負了用心良苦傳授的老師,這也是老師對學術嚴格要求的重要原因。</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好的學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學會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學懂,現在才覺得自己的時間是那麼的短暫,還好有緣遇到術龍老師,希望自己能“大器晚成”,真正的學術是不需要打廣告的,真正的學習者需要的是“明師”而不是“名師”,如果相信三五個月就可以學會堪輿術的人,也只能有緣找到“名師”被騙了。</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楊公五經提到【楊公養老看雌雄.天下諸書對不同。先看金龍動不動.次察血脈認來龍。】</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什麼是“龍”?</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什麼是山?</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什麼是水?</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如果認為是山脈與河流可是錯誤的,學術中所提及的“大象”是不會有固定的樣子的,羅經差一線,富貴不相見,一線就是三百六十度中的一度,而不是大師們所說的什麼山,什麼向,一山有十五度呢,不知道這些道理怎麼能擔當“明師”,又如何得炁呢?</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這套學術方法深藏不露,平常是看不到的,天地運行的道理是沒有專屬稱呼的,所以說到此方法,一定要專長於代出或代入數或卦,並且是正確的,才是真正的好學術,這也是楊公堪輿術說要傳心,傳眼的原因,心明眼就會亮。</STRONG></P>
<P><STRONG> </STRONG></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