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5-8 23:14:49

【學習道德經四十四章心得】

<B>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習道德經四十四章心得</FONT>】</FONT></P>
<P>&nbsp;</P>在未聽老師講解前,我對本章之解釋如下:
<P>&nbsp;</P>名與身熟親?
<P>&nbsp;</P>聲譽跟名分或地位常見的接近嗎?
<P>&nbsp;</P>身與貨熟多?
<P>&nbsp;</P>名分或地位跟錢幣常見的超出嗎?
<P>&nbsp;</P>得與亡熟病?
<P>&nbsp;</P>獲取跟丟掉常見的缺點嗎?
<P>&nbsp;</P>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P>&nbsp;</P>事情原因過分喜歡一定程度耗損,過分收存一定多丟掉。
<P>&nbsp;</P>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P>&nbsp;</P>所以學問或識見不缺乏非辜負或玷汙,學問或識見停住不動非差不多,能夠當做時間的長遠。
<P>&nbsp;</P><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201">201</SPAN>2年5月1日晚,我聽到老師解釋之義記錄如下:
<P>&nbsp;</P>名與身熟親?
<P>&nbsp;</P><FONT color=red>聲譽和名分常見的接近嗎?</FONT>
<P>&nbsp;</P>身與貨熟多?
<P>&nbsp;</P><FONT color=red>名分和錢幣常見的增加嗎?</FONT>
<P>&nbsp;</P>得與亡熟病?
<P>&nbsp;</P><FONT color=red>獲取和消滅常見的缺點或缺失嗎?</FONT>
<P>&nbsp;</P>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P>&nbsp;</P><FONT color=red>這原因過度喜歡一定差不多花用過度,大部分收存一定重視或推崇消滅。</FONT>
<P>&nbsp;</P>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P>&nbsp;</P><FONT color=red>原因了解充滿或不缺乏非羞恥,了解行為非不安,允許而時間的長遠。</FONT>
<P>&nbsp;</P>在聽老師講解之後,我的理解如下:
<P>&nbsp;</P>前些章節已經講解到一個人的成敗與得失都是由時間打開空間程序法則學術決定,並講解了成功的定義就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遨遊於天地間,只有達到如此,才算是掌握了這套學術的關鍵所在。
<P>&nbsp;</P>如果認為自己已經掌握這套學術,那麼如何才能進一步證明您已經透徹了解並完全掌握呢?
<P>&nbsp;</P>本章通過三個問句方式來驗證自己是否已經真懂這門學術,如果這三個問句所提的問題都不能達到,那麼說明您所學的就不是文章所說的那種學術,或者是您還沒有徹底明白其中奧妙差異所在。
<P>&nbsp;</P>這三個問句提出的問題,也是我們平常人夢寐以求所想要達到的目標,因此文章首先提問,您是否已經掌握了提高聲譽與名分地位的方法途徑嗎?
<P>&nbsp;</P>我們生活的這個空間,是每個人修煉的場所,您想要達到何種目標,就必須要選擇相對應的修煉方法,如果方法不對,那麼就達不到修煉的目的。
<P>&nbsp;</P>一個人來到世間,活著之本身就是一種修煉,修煉就是獲得豐富的學識,就是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就是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就是想要能夠展現自我才華,就是想要成為人上人。
<P>&nbsp;</P>想要成為人上人,就必須先要有好的聲名,就必須要有跟這個聲名相匹配的能力,才能擁有與之相應的名分地位,如果連這些基本成為人上人的定義都不能達到,那還憑什麼說已經掌握了這門學術呢?
<P>&nbsp;</P>這裡所說的名與身不是一般所說的那種虛名,因為能達到人上人之定義,能達到天下任我遨遊之境界,根本就不是虛名所能達到的,因為這一切都是需要靠真才實學才能達到的名與身。
<P>&nbsp;</P>既然已經掌握聲譽與名分地位的方法,那麼您能掌握增加名分與錢幣的方法能力嗎?
<P>&nbsp;</P>因為擁有聲名與名分已經不易,如果能保持這種聲名並不斷提高威望,並能夠獲取與這種身份相對應的財富,擁有更多的資源財富,那才能進一步證明您所學的是真的,如果不能達到此,那說明您的學術有誤。
<P>&nbsp;</P>既然已經掌握增加名分與錢幣的方法能力,那麼您了解獲取與失去的差異所在嗎?
<P>&nbsp;</P>能了解獲取與失去所產生的毛病或缺點所在嗎?
<P>&nbsp;</P>因為只有掌握了文章所說的那種學術,才能知道什麼東西自己應該擁有,什麼東西自己不應該去擁有,失去什麼東西對自己有利,失去什麼東西對自己沒有好處,只有知道這些差異之所在,才會知道本該擁有而沒有擁有,本該失去的或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而擁有。
<P>&nbsp;</P>因此文章才提出這些問題,讓我們反思,讓我們警醒,不論您是否擁有這套學術,亦或是您沒有這套學術,只要是人都要從文章所說這些道理去剖析自己,找出自己能對應文章所說的三個問題哪一個環節,針對自己薄弱之處進行抓差補缺,當然作為學習者或想要成為人上人者那就更要以這些道理來驗證自己之所學。
<P>&nbsp;</P>如果自己所學與上面這三個問題不相符,那麼您所學不是真的或您還沒有真懂。
<P>&nbsp;</P>產生上面三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知道如何去擁有這些的方法,如何才能有能力擁有這些,所以會導致看到別人擁有自己也會蠢蠢欲動,自己沒有能力去擁有而產生對擁有的人垂涎三尺,自己因為過分太喜歡而沒有實際擁有的能力,所以只能花費重金或用過多的資源去獲取,所以自己不能獲取而拚命去獲取,怕自己失去擁有。
<P>&nbsp;</P>所以文章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我們,只有自己獲得豐富的學識,獲得掌握成功的方法,學習掌握時間打開空間這套學術的關鍵竅門,您就能知道何為真擁有,因為您已經掌握而真懂,所以就不會有所掛礙,就不會有所牽絆,就不會害怕失去與付出。
<P>&nbsp;</P>因為真懂,所以就會知足而常樂,不會感覺自己缺乏什麼,不會感覺自己有什麼羈絆,不會感覺自己有什麼掛礙,不會因為自己沒有擁有別人所擁有的而感覺到羞恥。
<P>&nbsp;</P>因為真懂,所以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不會因為看到別人去做而自己也跟著去亂做,不會因為自己有什麼過失與差錯而感覺到不安,產生不安全的原因是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己花用的錢財,沒有自己心愛的人,如果離開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也不是自己所想要的,是不值得我們去追求的,因此不要離開這些準則去做一些連自己都不可想像的行為,如果有此不良的行為就會產生不安全的結果。
<P>&nbsp;</P>所以我們只有知道因何而需,因何而求,達到這種需求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知道這種後果有什麼樣的風險,知道有什麼樣的風險而去保險,才會達到文章所說時間裡面長久地過日子。</B>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學習道德經四十四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