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5-8 22:57:48

【學習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心得】

<B>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習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心得</FONT>】</FONT></P>
<P>&nbsp;</P>在未聽老師講解前,我對本章之解釋如下:
<P>&nbsp;</P>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P>&nbsp;</P>洞悉、了解有高度智慧者一種對事理吸收與理解的能力,起源的地方洞悉、了解者聰慧,有智慧的。
<P>&nbsp;</P>勝人有力,自勝者強.
<P>&nbsp;</P>贏、占優勢有高度智慧的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才能、能力,本身超越者使力令人屈服。
<P>&nbsp;</P>知足者富,強行有志.
<P>&nbsp;</P>洞悉、了解整整的、完全的人豐厚、充足,使力令人屈服做、從事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心意、意向、抱負。
<P>&nbsp;</P>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P>&nbsp;</P>非錯過、放過他的地方、位置者時間的長遠,不靈活的、固執不變通的至、到非丟掉者年歲、生命。
<P>&nbsp;</P><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201">201</SPAN>2年2月14日晚,我聽到老師解釋之義記錄如下:
<P>&nbsp;</P>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P>&nbsp;</P><FONT color=red>學問、識見有高度智慧者聰明的,起源洞悉、了解者智慧的。</FONT>
<P>&nbsp;</P>勝人有力,自勝者強.
<P>&nbsp;</P><FONT color=red>贏、占優勢有高度智慧事實存在才能,主動的超越者勝過。</FONT>
<P>&nbsp;</P>知足者富,強行有志.
<P>&nbsp;</P><FONT color=red>學問、識見充滿、不缺乏者豐厚,勢力大從事事實存在抱負。</FONT>
<P>&nbsp;</P>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P>&nbsp;</P><FONT color=red>非找不到他的地方、位置者時間的長遠,生命的結束非死者年歲、生命。</FONT>
<P>&nbsp;</P>在聽老師講解之後,我的理解如下:
<P>&nbsp;</P>本篇文章雖四句簡短文字,但卻飽含哲理、寓意深刻,描寫出一個成功者、想要成為人上人者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而這個基本條件也是每個人都想要達到的客觀事實存在的最終人生目標,決定這成功人生終極目標的關鍵在於人的思想觀念正確,能洞悉時間學術的精髓,掌握萬事萬物的起源之理,並推導出最終正確結果,做到此,才能達到真正的成功,文章由此而逐句展開論述。
<P>&nbsp;</P>第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也會用這句話來教導別人,其解釋為了解別人的人叫智慧,自己了解自己的叫明白,如此之解看似正確有道理,殊不知一字錯解就離題萬里,因而術龍老師常常說同辭非同義、相似非相同之理,就是為了說明漢字的威力就在於,能表達出其無窮變化之意,如不能正確了解文字本義,那的確不能明白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何在?
<P>&nbsp;</P>當初我跟術龍老師學習時,他就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不要用簡體字,並不要用錯字,起初我還不能明白其中原由,在長期向老師學習與老師的教學中,在閱讀老師寫的文章中,在老師解道德經的辭義中,我耳濡目染後才真正領略到這文字的威力所在,遠非一般人之所想,僅把文字當作記錄符號而已。
<P>&nbsp;</P>第一句的本義是要告訴我們,學問與識見會讓我們這具有高度智慧萬物之靈的人變得聰明,如沒有學問,人如何能夠變得聰明,如何能成萬物之靈呢?
<P>&nbsp;</P>
<P>人有學問與識見才會變得聰明已無可非議,尤其在今天這個知識大爆炸的網絡世界更顯得至關重要,但就人個體差異而論,每個人所學得學問就有大小之分,每個人所獲得識見就有遠近之別。</P>
<P>&nbsp;</P>
<P>如果想要變得比別人更聰明,更有智慧,那就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學識更淵博,讓自己的識見更具深遠,要達到這樣,就必須要能夠掌握一門精深的學術,能洞悉了解萬物起源之理的學術,才會擁有一顆睿智的頭腦,這樣智慧將成為您的化身,您才會擁有智慧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大智者、明者。 </P>
<P>&nbsp;</P>第二句是說如認為自己已成為智慧者,必然能夠在各個方面或某一領域內獨具其特殊才能,必然能夠獲得一定身份地位,正如文章所說成為勝人者,那就要把您所學之才能一一展現,能比別人占優勢勝過別人,但是如何才能達到如此呢?
<P>&nbsp;</P>文章緊接著告訴我們另一法寶,就是成為自勝者,主動的超越者,因為您想要贏別人,成為人上人,成為優勝者,您將會付出艱辛的努力,因在成功之前,必須要能戰勝自己。
<P>&nbsp;</P>時間在不停地向前走,社會在不停地進步,您有想成功之想,別人也會同樣懷有想成功之欲望,如何能在別人之前成功呢?
<P>&nbsp;</P>如別人付出十倍的努力,那您就要付出百倍甚至是千倍萬倍的努力,既然您付出千倍萬倍的努力,那麼等待您的困難自然會重重,必然比別人多得多。
<P>&nbsp;</P>想超越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即面對千千萬萬困難,能否通過這些困難考驗最終超越別人呢?
<P>&nbsp;</P>您只有在前進中不斷克服自己,披荊斬棘,您才能有超越別人的機會,成為真正的強者。
<P>&nbsp;</P>第三句講述隨著您在社會中不斷深入學習、不斷歷練,您已經擁有豐富的知識學問,擁有成功者的必備技能,那麼您將要得到的擁有的就會比別人多,既然您已經學有所成,那麼您就要將所學展現,做出事業,看能否達到您所期望的成功抱負,如果不能達到學以致用,哪怕您擁有再多的知識,那也是無用,因您不能把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那只能說明您所學的學問是假的。
<P>&nbsp;</P>學則要學有用,習則要習能用,有用與能用相結合,才能展現所學精華知識所在優勢,才能展現您的才華達抱負目的,如若不然一切都是空學也。
<P>&nbsp;</P>第四句講述了上面所呈現的好與壞,聰明與不聰明,有才能與沒有才能,有超越與沒有超越,學識豐厚與不豐厚,能成大事與不成大事,都可以從時間依據所在一一推斷找到其所對應的地方、位置,並且呈現時間長短均可推知,這就是真學問與假學問的區別所在。
<P>&nbsp;</P>因為您把萬物起源之了解清楚,並能推斷出其正確結果,這樣才會叫真懂。
<P>&nbsp;</P>知其知識的起源所在,知其終結所在,如果不懂起源與終結,如何能正確運用呢?
<P>&nbsp;</P>人的生命有限,學而不能用,習而不能用,豈不是在虛度年華、浪費青春美好時光嗎?
<P>&nbsp;</P>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才是我們所要學習之目的所在,在能知道萬物起生時間開始,起源之理,生命結束時間過往,最終結果,因能知道萬物演變科衍化公式程序法則,您才會無後顧之憂,所以文章發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之感慨而總攬全章作結束語。
<P>&nbsp;</P>在看到別人能成功,做事有條有理,並能事先預知事情發展方向與結果,這種先知先覺,預知成功所在之法已在文章中描述得淋漓盡致。
<P>&nbsp;</P>先知先覺非天生,乃知源理義法竅之故。
<P>&nbsp;</P>後知後覺非愚鈍,乃無明師傳起源之因。
<P>&nbsp;</P>不知不覺輕虛度,夢醒時分呈現凶之果。
<P>&nbsp;</P>悔恨當初為時晚,嘆人生蹉跎歲月無情。
<P>&nbsp;</P>無可奈何哉!</B>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學習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