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2-9-15 00:34:46

【丹溪法治心法 卷三 臌脹(第三十一)33】

<P align=center><B><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丹溪法治心法 卷三 臌脹(第三十一)33</FONT>】</FONT> </P>
<P>&nbsp;</P>
<P>&nbsp;</P>有實、有虛。
<P>&nbsp;</P>實者,按之堅而痛;虛者,按之不堅不痛。
<P>&nbsp;</P>實者,宜下之、削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 要。
<P>&nbsp;</P>朝寬暮急者,血虛;暮寬朝急者,氣虛;日夜急者,氣血俱虛。
<P>&nbsp;</P>臌脹又名曰蠱,即所謂單腹脹也。
<P>&nbsp;</P>(其詳在《格致 余論》中。)
<P>&nbsp;</P>治法大補中氣,行濕為主,此脾虛之甚,必須遠音樂,斷濃味。
<P>&nbsp;</P>有氣虛者,大劑參、朮,佐以陳皮、茯苓、黃芩、蒼朮之類;有血虛者,以四物為主,隨証加減。
<P>&nbsp;</P>實兼人壯盛者,或可用攻藥,便用收拾,以白朮為主。
<P>&nbsp;</P>氣虛中滿,四君子加芎、歸、芍藥、黃連、陳皮、濃朴、生甘草。
<P>&nbsp;</P>胃虛腹脹,調中湯︰人參、白朮、陳皮、甘草、半夏、濃朴、生薑。
<P>&nbsp;</P>腹脹挾虛分消丸治之。
<P>&nbsp;</P>寒而腹脹挾虛者,分消湯治之。
<P>&nbsp;</P>寒脹,沉香尊重丸治之。
<P>&nbsp;</P>腹脹挾內傷虛証,木香順 氣湯並沉香交泰丸。
<P>&nbsp;</P>傷寒、痞滿、燥實四証,而人壯者,或雜証腹滿如四証者,用大承氣湯。
<P>&nbsp;</P>太陰病,腹脹滿,四 肢腫,或一身腫,胸痞,不食,小便少,大便難或溏,或脾脹善噦,大滿體重,服索矩三和湯。
<P>&nbsp;</P>脾濕而腹脹滿,面黃溺澀,胃苓湯。
<P>&nbsp;</P>下虛腹脹氣上,四物加人參、陳皮、木 通、甘草、連翹;有食積者,吞保和丸。
<P>&nbsp;</P>飲酒人脹,小便混濁,夜發足腫,桂苓甘露飲加人參。
<P>&nbsp;</P>甘葛、藿香、木香。
<P>&nbsp;</P>腹脹不覺滿,食肉多所致者,黃連(一兩為末) 阿魏(半兩醋浸)研如糊,為丸,同溫中丸白朮湯下。
<P>&nbsp;</P>食肉多腹脹,三補丸起料,加香附、下甲,炊餅丸服。
<P>&nbsp;</P>濃朴治腹脹,因其味辛也,須用薑製。
<P>&nbsp;</P>一云︰脹病必用參、耆、白朮 大劑補脾,則其氣自動,白朮又為君主之藥,必帶濃朴寬滿。
<P>&nbsp;</P>一人氣弱腹膨浮腫,用參、歸、茯苓、芍藥各一錢,白朮二錢,川芎七分半,陳皮、腹皮、木通、濃朴、海金沙各五分,紫蘇梗、木香各三分,數服後浮腫盡去。
<P>&nbsp;</P>餘頭 面未消,此陽明氣虛,故難得退,再用白朮、茯苓。
<P>&nbsp;</P>一婦人,腹久虛脹單脹者,因氣餒不能運,但面腫手足,或腫 氣上行,陽分來應,尚可治,參、朮、芎、歸為主,佐以白芍藥之酸斂脹,滑石燥濕兼利水,大腹皮斂氣,紫蘇梗、萊 菔子、陳皮泄滿,海金沙、木通利水,木香營運,生甘草調諸藥。
<P>&nbsp;</P>一婦,氣虛單脹面帶腫,參、朮、茯苓、濃朴、大 腹皮、芎歸、白芍、生甘草、滑石。
<P>&nbsp;</P>一人嗜酒,病瘧半年,患脹腹如蜘蛛;一人嗜酒,便血後患脹,色黑而腹大形 如鬼狀(俱見《醫要》)。
<P>&nbsp;</P>上二者,一補其氣,一補其血,餘藥大率相出入,而皆獲安。 </B>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丹溪法治心法 卷三 臌脹(第三十一)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