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2-9-13 13:21:58

【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心得】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9-14 11:40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心得</FONT>】<BR><BR></P></FONT></STRONG>
<P><STRONG>在未聽老師講解前,我對本章之解釋如下: </STRONG><BR><BR><STRONG>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STRONG></P>
<P><BR><STRONG>幫沒有變成,做沒有所作所為,內心的感受沒有研究、體會。</STRONG></P>
<P><BR><STRONG>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STRONG></P>
<P><BR><STRONG>重要的輕視經常與常常丟失與不見,回應心懷不滿用共同遵循的規範。</STRONG></P>
<P><BR><STRONG>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STRONG></P>
<P><BR><STRONG>謀取、希望得到不容易在他的改變,發展重要的在他的微小。</STRONG></P>
<P><BR><STRONG>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STRONG></P>
<P><BR><STRONG>時間裡面不容易所作所為,一定表現出在改變;</STRONG></P>
<P><BR><STRONG>天下大事,必作於細;<BR>&nbsp;</STRONG></P>
<P><STRONG>時間裡面重要的所作所為,一定表現出在微小。</STRONG></P>
<P><BR><STRONG>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STRONG></P>
<P><BR><STRONG>事情用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結局未當作重要的,所以可以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他的重要的。</STRONG></P>
<P><BR><STRONG>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STRONG></P>
<P><BR><STRONG>一般隨便與不莊重應允的話一定少可靠與不懷疑,經常與常常不困難的與不須費力的一定經常與常常不容易。</STRONG></P>
<P><BR><STRONG>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STRONG></P>
<P><BR><STRONG>事情用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尚且不容易的,所以結局沒有不容易。</STRONG></P>
<P><BR><STRONG>2012年9月11日晚,我聽到老師解釋之義記錄如下: </STRONG></P>
<P><BR><STRONG>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潛力沒有發展,職業沒有所作所為,體會沒有研究。</FONT></STRONG></P>
<P><BR><STRONG>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重要的輕視有餘短缺,告知心懷不滿用遵循的規範。</FONT></STRONG></P>
<P><BR><STRONG>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希望得到不容易從他的不困難的與不須費力的,變成大從他的深入。</FONT></STRONG></P>
<P><BR><STRONG>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時間裡面不容易,一定進行從不困難的與不須費力的;</FONT></STRONG></P>
<P><BR><STRONG>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時間裡面重要的所作所為,一定進行從詳盡的與深入的。</FONT></STRONG></P>
<P><BR><STRONG>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事情用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畢竟未發展重要的,因而可以達到他的重要的。</FONT></STRONG></P>
<P><BR><STRONG>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如果隨便應允的話一定少誠實,經常改變一定經常使人受困。</FONT></STRONG></P>
<P><BR><STRONG>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事情用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尚且不敢此,所以最後沒有使人受困。</FONT></STRONG></P>
<P><BR><STRONG>聽完老師的解惑後,我的理解為:</STRONG></P>
<P><BR><STRONG>之所以我們會來學習這套學術,之所以那麼多人想要得到懂此學術者的幫助,都是因為自身的潛力得不到發展,自身的職業沒有什麼作為,對自己所遇到的災難與痛苦只能有切身體會,但卻不知它們的起源何處,為什麼偏偏會找上自己。</STRONG></P>
<P><BR><STRONG>正是因為有這些的發生,卻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更想擺脫這樣的狀況,所以才會尋求知道之人的幫助與教導。</STRONG></P>
<P><BR><STRONG>而一般人想最先得到的便是能不被他人輕視,也就是達到一定的社會地位,而地位往往最直接的便是和財富掛鉤,但想要得到一定的財富,不再為衣食住行而煩惱,就一定得有賺取這些財富的能力與資源,能力與資源的多寡取決於自身知識的多少,也正是自身知識的不足所以才需要學習或得到擁有我們所需知識者的幫助。</STRONG></P>
<P><BR><STRONG>而懂得這些知識者也就是懂得這套學術者會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能得到的資源無法滿足所需是我們的現狀,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資源這是我們的期待,而這一切都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範去達成的。</STRONG></P>
<P><BR><STRONG>人不可能一天就吃成個胖子,小孩也不可能一天就長成大人,一切的都是需要在符合定義的情況下才能依序發展的。</STRONG></P>
<P><BR><STRONG>所以我們所期待能得到的東西是更加不容易得到的,因為這是凌駕於現今世上一切學術之上的學術知識,我們想要脫離現在所居住的充滿了災難與困苦的空間,而進入充滿了財富與快樂的幸福空間,這一切都是需要建立在掌握了這套學術的基礎之上的。</STRONG></P>
<P><BR><STRONG>這套深奧的學術絕不是隨便學學看看就能懂的,所以老師才會不厭其煩的從最基礎,最貼近我們生活常識的部分開始教起,這也正是我們最容易能接受與理解的部分,就像教數學一樣,如果教一位連1、2、3、4、5都不認識的小孩,直接就教他數學方程式,恐怕這位小孩一輩子也學不會。</STRONG></P>
<P><BR><STRONG>所以學習任何事情,基礎知識是無比重要的,只有基礎知識與概念了解了,才能繼續更深層次的學習,這也正是老師對我們的要求。</STRONG></P>
<P><BR><STRONG>時間裡面的程序法則也就是挨星法則,不是那麼隨隨便便就可以用的,一定得先從不困難的基礎開始,保證基礎程序正確的掌握了,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更深層次的程序法則。</STRONG></P>
<P><BR><STRONG>就像外面所謂的大師們,他們以挨星法為依據不知道用了多少次了,可是問到他們八卦何來、九星何來、十二地支宮何來、二十四山何來、六十甲子何來、六十四卦何來、三百六十度何來,沒有一人能說清楚講明白,他們連最基礎的程序運用依據都不知道,連最基礎的度空間與度空亡都分不清楚,卻都已經在拿著所謂的挨星為依據診斷與修改格局,豈不是笑話嗎?</STRONG></P>
<P><BR><STRONG>所以要以挨星法則為依據而運用的關鍵,便是一定要先能詳盡與深入的了解挨星法的程序法則的源、理、義、法、竅,如此才可以用這套程序法則為依據運用。</STRONG></P>
<P><BR><STRONG>而我們真正了解與掌握了這套程序法則後,便可以像聖人一樣永無止境的創造輝煌,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當完成了一個人生目標以後不可能止於現狀而滿足,會以現狀為基礎生出新的目標,正也是為什麼世上很多人已經賺了普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與花不完的錢後,還是沒有止步的原因,所以目標無止境發展也就無止境,我們可以用學術為依據依序達到所期待的目標。</STRONG></P>
<P><BR><STRONG>我們就算掌握了這套學術也是不能亂用的,一個人的改變就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周圍成百上千或更多的人,他的影響大小也是要視其能力與地位來定,就像普通人可能影響到自己的親戚與朋友,而官員可能影響到一個地區裡的人,而國家領導則會影響到整個國家裡的人。</STRONG></P>
<P><BR><STRONG>因此當有人尋求我們幫助時,我們是不能隨便應允的,如果我們隨便就應允,那麼我們一定不會誠實待人,因為不符合定義之人是不能幫的,我們便會因為隨便答應的一句話而撒謊,為了一句謊言又需要無數的謊言來圓,而對方會來尋求我們的幫助便是相信我們的話,他們很可能把我們所說的謊言當成真而陷於危險當中。</STRONG></P>
<P><BR><STRONG>就像如果一個人來找我們幫助,明明他可能會在不久後出車禍,但因為他不滿足條件我們不能幫他,卻在他哀求下敷衍的答應了他,然後又敷衍他說放心吧你沒什麼事可以安心回去,這樣他信以為真下而放縱自己,認為自己怎麼做都沒事,說不定便因此而酒後駕車出的車禍,這便是我們隨意的一句話而造成的。</STRONG></P>
<P><BR><STRONG>就算這個事情,聖人尚且都不敢亂答應人家,也是需要了解來尋求幫助之人的品性與思想,能力與資源是否能達成,各方面都符合定義的才能答應,不符合的便直接拒絕,所以最後才沒有因為不正當的處理而使他人受困。</STRONG></P>
<P><BR><STRONG>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讓不符合定義之人斷了我們可以幫助他的念頭,讓他們知難而退,寧可不說也不能亂說。</STRONG></P>
<P><BR><STRONG>而人大體分為三類:用體力賺取財富的工人,用腦力賺取財富的商人,用權力賺取財富的官員。</STRONG></P>
<P><BR><STRONG>我們這套學術只適用於商人,因為這套學術本就是會催發財富的,商人本就是利用他人資源來為自己不斷的累積資源而擁有財富,自己卻不用付出多少勞力,那麼這套能催發財富的學術正好適用。</STRONG></P>
<P><BR><STRONG>可是工人卻不同,他們是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來換取財富,當財富超過身體所能換取的極限那麼身體就會出問題了,如果這套學術運用在他們身上,催發財富的同時也在損害他們的身體。</STRONG></P>
<P><BR><STRONG>而官員們手握權力,他們能正當獲取的只是政府給予的工資,如果他們要想賺取更多的財富除了貪污別無他法,因此也是不適用這套學術的。</STRONG></P>
<P><STRONG><BR></STRONG>&nbsp;</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