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來報到~家人角色大風吹】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寶寶來報到~家人角色大風吹</FONT>】</FONT></STRONG></P><P><STRONG> </STRONG></P>
<P><STRONG>【文/嬰兒與母親】 <BR></STRONG><STRONG><BR></P>
<P align=center></P>
<P> <BR> 寶寶加入 生活大不同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人生若面臨突然之間的角色轉變,可能會因為不同或是更大的責任與壓力而對自己有著更高的期待,但是往往在過程中太用力的想要把事情做好,反而讓自己陷入一種疲累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尤其寶寶剛出生時,夫妻間可能遇到的狀況可能會令人感到措手不及,例如因為夫妻其中一人必須照顧寶寶,另一人需要外出工作,造成夫妻間生活失去交集;</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或因為媽咪擔心爸比不會照顧寶寶、照顧的不好或是不用心陪伴家人,使得爸比彷彿動輒得咎般不知如何是好。</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潘怡如表示,家庭中的每個角色在面對寶寶到來這件事並非有著同樣感受,因此在適應方法上也各自不同,但適應過程中找尋溝通管道以及支持系統對眾人而言是絕對必須的。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寶寶出生前 必做6大規劃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事實上,適應角色的功課可在懷孕期間甚至計畫懷孕時便進行,除了讓家人間的顧慮能夠被了解外,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會讓眾人進入準備狀態,便較不容易在寶寶出生後感到生活產生「突然」的變化。</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杏語心靈診所心理諮商師李韋蓉建議新手爸比媽咪,在寶寶出生前有6件事情,必須事先做思考與規劃: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規劃1—時間分配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1.工作與私人時間的完美切割。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2.考量每週生活與休閒的時間,提升生活品質。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3.每日、每週固定陪伴伴侶與家人的時間應如何分配,別讓家人產生各自為政的感受,而是積極參與家庭生活的大小事。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4.與家人討論每個人自我相處的時間,適時讓自己沉澱心情,增加心靈健康指數。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規劃2—經濟分擔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預先規劃、準備未來寶寶日常生活以及家庭可能所需的支出,節流之餘也可考量如何開源。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 </STRONG><STRONG>規劃3—環境轉換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也許之前的兩人世界會因為考量到家庭安全問題、生活空間等環境問題而面臨換屋、購(換)車等抉擇。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規劃4—主要照顧者人選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為避免將來針對寶寶的教養問題,造成家人之間的嫌隙,建議主要照顧者的人選應在產前就做良善的討論並確定,未來也將以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方式為主,其餘意見為輔。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規劃5—教養、教育決策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包括尿布、奶粉的選擇、飲食習慣以及學前教育等教養問題,家人都應尊重主要照顧者的決定,可給予意見或共同討論,但除主要照顧者外,其他人不應過度干預。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規劃6—夫妻性生活的重新安排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儘管寶寶出生之後,夫妻倆的時間與生活品質難免被壓縮,因此事先規劃產後夫妻間單獨相處的時間便顯得格外重要。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丈夫+爸比=?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心理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由於爸比不如媽咪會親身體驗身體變化,可能會在見到寶寶之後才突然有了一種自己已經為人父的感受,且除了須適應角色轉變外,爸比同時也會因為必須同時與太太維護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又得滿足寶寶的各種生理需求,容易在適應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 </STRONG><STRONG>社會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當爸比多了一個「父親」角色,在職場、人際關係中皆多背負了一項「社會期待」,期待「父親」的角色能被完美詮釋,提供家人優良的生活品質,但在自我與眾人期待下,可能也會讓爸比感到壓力過大的困擾。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家庭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除了可能因為爸比為家中經濟主要來源,而需面對家庭經濟需求增加,而承擔更多的經濟壓力,也難免需要承接媽咪在家中一手包辦照顧寶寶工作,與寶寶為伍一整天後可能產生精神與情緒壓力。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自我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原本打高爾夫球、看球賽的自我休閒時間隨著寶寶的到來出現下降的趨勢,甚至影響到爸比的社交情形;</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在生活中情緒、壓力之外,尚需要分擔家務;或者深深感覺到媽咪的注意力完全轉移到寶寶身上,對爸比卻是用「管」的方式,而易讓爸比對於自我功能產生疑惑。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建議事項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李韋蓉心理諮商師建議,每個人都應該懂得自我察覺,觀察自己情緒的轉變,才能在壓力不堪負荷的第一時間尋求專業協助。</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此外,爸比也應學習簡化繁瑣的事物、放寬自己對生活、家事的標準,並且建立支持系統(如伴侶、父母、朋友等),讓家人能夠陪伴你面對每一堂人生課題。</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潘怡如醫師也表示,爸比必須要有和媽咪一起帶小孩的心理準備,而不是認為男生的工作是賺錢;小孩則是媽咪的責任。</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在家庭關係中若爸比能與媽咪一同陪伴、照顧寶寶,不單能夠提升親子關係,並且讓夫妻間的注意力與話題皆有所交集,別讓寶寶成為夫妻間的衝突來源,而是潤滑劑。 </STRONG></P>
<P><BR><STRONG> </STRONG><STRONG>妻子+媽咪=?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心理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孕期的身體改變,讓媽咪容易因為生理影響心理,因此若能預先了解孕期可能會有的改變,便能預先做心理建設,將生理帶給心理的不適應感降至最低。</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產後若是媽咪自己帶寶寶,也可能會因為心力的消耗而讓媽咪倍感疲累,假如媽咪的支持系統不夠健全,讓媽咪對自己的期待過高卻又感覺家人也幫不上忙,夫妻(家庭)關係便容易變得緊繃。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社會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當「媽咪」的身分加諸於身,除了也有要將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的「社會期待」外,媽咪同時也必須承受來自公婆的心理壓力,例如對於教養方式的不同、習慣與認知差異等,都需要慢慢溝通、彼此理解,以取得對寶寶最好的解決方式。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家庭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來自另一半的期待,時常在產後帶給媽咪不少的心理壓力。</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例如「把寶寶顧好有這麼難嗎?」</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妳一整天在家沒事做,怎麼不把家裡整理一下?」</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這類的話,在媽咪聽起來可是非常刺耳,爸比媽咪應體諒雙方的工作內容,不支薪的工作不代表比較輕鬆。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自我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自從寶寶出生之後,許多媽咪花了大量心力在照顧寶寶,不僅犧牲自我休閒的時間,減少甚至拒絕與朋友外出放鬆心情,這同時是媽咪自己如何看待「母親」這個角色所造成的影響,當媽咪對自我期待過高,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因此清楚的規劃、適度調整每日(週)行程, 提供自己喘息的時間與空間。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建議事項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潘怡如醫師建議,媽咪應給予自己犯錯的空間,適時尋求支持系統的協助,畢竟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咪,不讓自己處於高壓狀態,就多了呼吸的空間,當您看見自己每天的進步,暴躁易怒的情緒問題也將不復見。</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另外,面對與長輩的衝突,媽咪應設身處地思考,盡量將摩擦冷處理,但對您堅持的主張只需採取溫和卻堅定的表現方式即可。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在規劃自我休閒時間、懂得自我察覺以及簡化繁瑣事務外,媽咪同時需學習如何平衡施與受,您必須是Giver,也是Taker。</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另外,爸比也是寶寶的親人,不能因為爸比看起來比較粗枝大葉而抗拒讓爸比加入照顧寶寶的行列,你們是一種共同關係,應是以夥伴角色進行彼此合作的狀態。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婆婆&公公+阿嬤&阿公=?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 </STRONG><STRONG>心理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兒子的成家立業,讓婆婆對於兒媳的婚姻有著期待,並進一步在孫子出生後,除婚姻外也開始對孫子的教養方式以及外人的眼光有著好的期待,但這些立意良好的期待,卻可能促使婆婆不自覺地從觀望者變成參與者,而這些期待,卻可能會帶給下一輩不少的壓力。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社會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若寶寶的照顧工作因為父母皆須在外工作,而落到婆婆的身上,角色立刻被賦予照顧他人的責任感,無疑也帶給可能已屆齡退休的婆婆生活上的重心。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自我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原本閒賦在家的退休生活,因為寶寶的加入而讓婆婆找到可參與的新的生活事件,社會角色也應為(協助)照顧著的角色而被賦予責任。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建議事項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與潘怡如醫師皆表示,除夫妻以外的角色,都應有認知自己為協助照顧者的角色而非主要照顧者的能力,當然更不是指令照做的主從關係,當然適時的給予意見參考很重要,但對於夫妻間的生活與教養方式,長輩更應給予高度的彈性,太過主導、保護的介入,其實也是剝奪了新手爸媽學習犯錯的機會。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獨生子女變兄姐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心理功能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孩子可能因為討論的重點轉移到弟(妹)身上而擔心自己不再是眾人的焦點,甚至感覺爸比媽咪不再愛他,有些孩子會進一步的產生Sibling rivalry(手足競爭)心態,被動表現出退化性行為如尿床、時常需要人協助,或主動表現如哭鬧、打翻東西甚至破壞行為,原本獨生子女少與他人分享機會,卻因為弟(妹)的到來,而第一次經驗到失落的感覺。 </STRONG></P>
<P><STRONG> <BR></STRONG><STRONG>建議事項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與潘怡如醫師皆表示,大部分孩子感到失落的原因是父母陪伴的質與量都不夠,因此重新分配夫妻兩人陪伴兩個孩子的時間,並且教養的方針與態度接如出一轍便是您第一步要做的功課。</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另外,善用繪本,提早讓孩子了解家中若多了位成員會有許多歡樂時光,並且不斷告訴孩子,未來寶寶出生之後會有許多「好處」,例如有人陪伴玩樂、食物跟玩具都有雙份的,相信孩子一定會相當期待弟妹的到來!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專家小檔案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李韋蓉</STRONG></P>
<P><BR><STRONG>學歷︰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STRONG></P>
<P><BR><STRONG>美國俄亥俄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STRONG></P>
<P><BR><STRONG>經歷︰元智大學諮商中心專任諮商心理師</STRONG></P>
<P><BR><STRONG>紐約市亞洲婦女中心(NYAWC)心理師</STRONG></P>
<P><BR><STRONG>現任︰輔仁大學諮商心理師<BR>杏語心靈診所治療師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潘怡如</STRONG></P>
<P><BR><STRONG>學歷︰國立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STRONG></P>
<P><BR><STRONG>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STRONG></P>
<P><BR><STRONG>經歷︰全國心理衛生義工教育計畫講師</STRONG></P>
<P><BR><STRONG>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協同「生命線」之專業助人教育計畫講師</STRONG></P>
<P><BR><STRONG>現任︰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 </STRONG></P>
<P><BR><STRONG> </STRONG></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0&f_ART_ID=185388"><STRONG>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0&f_ART_ID=185388</STRONG></A></P>
<P><STRONG></STRONG>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