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集團美成‧三尊古佛返寺】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8-15 08:32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震旦集團美成‧三尊古佛返寺</FONT>】</FONT></STRONG></P><P> </P>
<P><STRONG>【文.攝影/張禮豪】 </STRONG></P><STRONG>
<P><BR>繼1999年將山西省資壽寺被竊的18尊羅漢與童子頭像完璧歸還、2004年將一批葉王交趾陶作品贈還學甲慈濟宮後,震旦藝術博物館又一次促成美事,將失落達半世紀之久的三尊開山時所鑄佛像贈還東和禪寺,替企業回饋社會、維護傳統文物之義舉再次立下典範。 <BR><BR></P>
<P align=center></P>
<P><BR>迎佛奉安大典從大鐘樓門開始,信眾一路吟讚佛曲,場面肅穆莊嚴。 <BR> </P>
<P><BR>位於仁愛路和林森南路交口的東和禪寺,原為日本曹洞宗永平寺和總持寺兩大本山台北別院,立寺於明治二十八年(1895),幾經遷移,方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遷入現址。</P>
<P> </P>
<P>1912年,木造別院本堂遭遇颱風,倒塌受損;1914年,在本堂右側興建閩南式「觀音禪寺」,同時創立「曹洞宗台灣佛教中學林」(今泰北中學前身),開啟台灣佛教興學的史頁。</P>
<P> </P>
<P>1923年改建本堂,後於1930年增建大鐘樓門,今已被指定為古蹟。 </P>
<P> </P>
<P>當年開山時,日本法師捐贈了三尊日本觀音銅像予禪院開山住持心源法師。</P>
<P> </P>
<P>三尊觀音像係日本造像風格,均呈立姿,足踏蓮座,居中者頭帶化佛冠,髮髻頂上,另立八面小面,右側三面為二慈悲一怒容,左側三面為微笑慈悲,一蹙眉露牙;</P>
<P> </P>
<P>背後一抿嘴面,正中頂上為佛面,又稱「九面觀音」,上身肩被帛,胸前飾瓔珞、繩結,以蓮花文、連珠文、大獎章文等串綴其間,衣飾華麗。其側兩尊則為脇侍菩薩,三尊均五官勻稱,臉頰飽滿,法相莊嚴。 </P>
<P> </P>
<P align=center></P>
<P> <BR>東和禪寺住持源靈法師在逾半世紀後,得以再度見到三尊佛像並與之合影。 <BR> </P>
<P><BR>因緣際會下,因寺院保存的一張1957年所攝法會老照片,才得以證實這三尊銅像確為院方失物。</P>
<P> </P>
<P>為恭迎三尊古佛菩薩回寺並舉辦安座儀式,東和禪寺特別選在觀音菩薩聖誕前夕的3月11日(農曆二月十五日)上午,邀集包括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前考試院院長許水德、震旦藝術博物館館長張臨生、董事吳棠海、鹿野苑藝文之友會會長吳文成等多人見證此一盛大的「東和禪寺聖相贈還奉安大典」。</P>
<P> </P>
<P>82歲高齡的住持源靈法師重新披上1957年法會上相同的五佛冠和紅袈裟,主持安座儀式。</P>
<P> </P>
<P>他豁達地表示,古佛能在多年後重返寺中,只能用「不可思議、真空妙有」八字形容。</P>
<P> </P>
<P>張臨生致詞時則表示,能夠讓文物回到原本的地方,成為公共財產,使文化美學與佛像所蘊含的精神繼續流傳,本身就是一個「圓滿的因緣」。</P>
<P> </P>
<P>未來震旦博物館還是會秉持此一原則,在必要時略盡棉薄之力。 </P>
<P><BR> </P>
<P> </P>
<P>引用:<A href="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447&f_ART_ID=187196">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447&f_ART_ID=187196</A></P>
<P></STRONG>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