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多情不是一種罪】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人,多情不是一種罪</FONT>】</FONT></STRONG></P><P><STRONG> </STRONG></P>
<P><STRONG>女人,在愛情裏自古是個讓人岐視的字眼。</STRONG></P>
<P><BR><STRONG>從春秋時代開始道德社會就以“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等為女人規範了種種條條框框,禁錮女人對愛情的追求和嚮往。</STRONG></P>
<P><BR><STRONG>而男人三妻四妾卻視為天經地義。</STRONG></P>
<P><BR><STRONG>一個男人,如果不斷投入愛情,女人們頂多說上幾句花心就輕易放過,男人們還會戲稱同伴“真是魅力無限”。</STRONG></P>
<P><BR><STRONG>一個女人,如果不是專一地愛一個男人,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要為她扣上“這個女人真是多情,太水性楊花”的罪名。</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多情的女人,有時似乎連自己都會認為是一種罪。</STRONG></P>
<P><STRONG> <BR>每個人都渴望永恒的愛情,女人更不例外。</STRONG></P>
<P><BR><STRONG>但如果說一個女人一生只會愛一個男人未免太牽強附會,除非女人自控能力太強,逼著自己說謊,只允許自己終生只愛一人。</STRONG></P>
<P><BR><STRONG>社會現實,愛情也變得越來越世俗。</STRONG></P>
<P><BR><STRONG>如果說海誓山盟可以抵擋男人的誘惑,如果說天長地久可以為女人戴上幸福的枷鎖,那只是女人蒙騙自己也蒙騙男人的一件光鮮的外衣,一句美麗得讓你看不出真假的謊言。</STRONG></P>
<P><STRONG> <BR>女人多情,是天生的共性。</STRONG></P>
<P><BR><STRONG>如果不多情,這個世界就沒有那麽多曖昧的眼神,也沒有那麽多讓人心旌蕩漾的愛情,也不可能將男女社會平衡得這麽和諧。</STRONG></P>
<P><BR><STRONG>多情並不是濫情也不是濫性,多情是女人母性溫柔的象征。</STRONG></P>
<P><STRONG> <BR>情能生愛,愛亦生情。</STRONG></P>
<P><BR><STRONG>女人多情那是因為女人的心中充盈著愛。</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這種情不但是狹隘的男歡女愛,也是廣義的博愛之心。</STRONG></P>
<P><BR><STRONG>多情的女人,絕大部份懂得珍惜,無論美醜善惡只會在心中存留好的回憶。</STRONG></P>
<P><BR><STRONG>多情的女人也絕大部分懂得感恩,感恩生命中所有溫暖和濕潤的痕跡,然後再優雅前行。</STRONG></P>
<P><BR><STRONG>如果一個女人在經歷一次愛情的創傷後就心如止水,只能說明這個女人沒有激情,而沒有激情的人生又如何稱得上至純至真?</STRONG></P>
<P><BR><STRONG>人性的光輝並不在於是不是專一愛一個人,而在於身處愛時是不是百分百投入真心。</STRONG></P>
<P><STRONG> <BR>女人多情,是社會發展所趨,是人類進化的必然。</STRONG></P>
<P><BR><STRONG>自古以來不是女人不多情,而是那些個年代女人不敢情多,不敢活出真我,不敢亮出自己愛的底牌。</STRONG></P>
<P><BR><STRONG>可以說女人,特別是傳统女人,幾千年來一直承受著“從一而終”的醜陋禁錮,沒有享受到應有的人權,以至於流芳千古的反而是那些煙塵名妓,如杜十娘,陳圓圓。</STRONG></P>
<P><BR><STRONG>女人在慢慢接受社會多樣化發展的同時也漸漸走出情感的囚禁。</STRONG></P>
<P><BR><STRONG>追求自我,追求愛與被愛,享受愛的開心和快樂是越來越多的現代女性活著的主要目的之一。</STRONG></P>
<P><BR><STRONG>愛情來時好好把握和珍惜,愛情走時也不再“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死去活來,不能不說是女人重大的進步,值得贊賞和肯定。</STRONG></P>
<P><STRONG> <BR>我們崇尚專一永恒的愛情,但不能因此將女人鎖入不能多情的冷宮。</STRONG></P>
<P><BR><STRONG>多情實在是女人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自己的一種表現。</STRONG></P>
<P><BR><STRONG>女人只是多情,並不濫情,又何嘗是一種罪過呢?</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jw!JK4bxx.DRUawVmpLu8HGcvI-/article?mid=169769"><STRONG>http://tw.myblog.yahoo.com/jw!JK4bxx.DRUawVmpLu8HGcvI-/article?mid=169769</STRONG></A></P>
<P><STRONG></STRONG>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