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 發表於 2012-7-19 23:58:28

【學習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心得】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習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心得</FONT>】</FONT></STRONG></P><STRONG>
<P align=left><BR>預習時我的理解是:</P>
<P align=left><BR>含德之厚,比於赤子.</P>
<P align=left><BR>存在著共同遵循的規範這重視或推崇,譬喻對如嬰兒般純真無偽。</P>
<P align=left><BR>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 </P>
<P align=left><BR>對健康或生命有害的昆蟲未用毒牙或尾針刺傷人獸,凶惡的脊椎動物未占有,大獼猴與長尾飛禽未相互撲打。</P>
<P align=left><BR>骨弱筋柔而握固. </P>
<P align=left><BR>支撐其身體的支架柔軟的與連著骨頭的溫和的並且掌管安定牢靠。</P>
<P align=left><BR>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 </P>
<P align=left><BR>沒有了解洞悉雌性的雄性的性交並且生殖器進行,純淨無雜質的到達。</P>
<P align=left><BR>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 </P>
<P align=left><BR>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名稱如未嘶啞,連同的到達。</P>
<P align=left><BR>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P>
<P align=left><BR>洞悉或了解連同稱為法則,洞悉或了解法則稱為了解或通曉,好的有利的成長或滋長稱為吉利的,思想與意念令機能的原動力稱為健壯有力。</P>
<P align=left><BR>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P>
<P align=left><BR>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即法度年久的,稱呼此非方法,非方法先前停止。</P>
<P align=left><BR>2012年07月17日19點,老師講述道德經第五十五章。</P>
<P align=left><BR>記錄老師的解釋為:</P>
<P align=left><BR>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BR>&nbsp;</P>
<P align=left><FONT color=red><FONT color=black>存在遵循</FONT>的規範這重視與推崇,譬喻對如嬰兒般純真無偽。 <BR></FONT>&nbsp;</P>
<P align=left>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 <BR>&nbsp;</P>
<P align=left><FONT color=red>有害的蟲未傷人,凶惡的動物未占有,獼猴飛禽未相互撲打。 <BR></FONT>&nbsp;</P>
<P align=left>骨弱筋柔而握固. <BR>&nbsp;</P>
<P align=left><FONT color=red>支架柔軟的肌肉感覺溫和並且掌管控制安定牢靠。 <BR></FONT>&nbsp;</P>
<P align=left>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 <BR>&nbsp;</P>
<P align=left><FONT color=red>沒有洞悉了解雌性雄性的性交並且生殖器進行,純淨無雜質的到達。 <BR></FONT>&nbsp;</P>
<P align=left>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 <BR>&nbsp;</P>
<P align=left><FONT color=red>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名稱如未嘶啞,連同的到達。 <BR></FONT>&nbsp;</P>
<P align=left>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BR>&nbsp;</P>
<P align=left><FONT color=red>洞悉了解連同稱為法則,洞悉了解法則稱為通曉,<FONT color=black>好的成長或滋長稱</FONT>為吉利的,<FONT color=black>思想令機能</FONT>的原動力稱為健壯有力。</FONT> <BR>&nbsp;</P>
<P align=left>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BR>&nbsp;</P>
<P align=left><FONT color=red>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增強法度年久原來的,稱呼此非方法,非方法初始停止。</FONT> </P>
<P align=left><BR>天地運行一切按其存在的程序法則運作,不受任何干擾,就好像是嬰兒般一樣純真,所呈現喜怒哀樂都是自然流露。</P>
<P align=left><BR>我們現在學習的堪輿術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按其程序法則而運作,所以呈現的吉凶都是有其因才會有其果,不會憑空捏造,無中生有,所以文章開頭第一句才用一個「含」來表達其程序法則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懂與不懂的區別而已。</P>
<P align=left><BR>文章接下去說為什麼毒蟲沒有傷害到您呢?</P>
<P align=left><BR>為什麼凶惡動物沒有侵害到您呢?</P>
<P align=left><BR>為什麼動物之間可以和睦相處呢?</P>
<P align=left><BR>這是因為能合炁呈吉的原因。</P>
<P align=left><BR>我們生活的空間,周圍都存在高低物,它們的射線對每個居家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能收煞那麼就合炁,一切都相安無事,呈吉;如果只是一直給煞炁侵入那就不合炁,一切都會呈現凶。</P>
<P align=left><BR>文章比喻說「骨弱筋柔而握固.」,身體的骨頭與骨頭是連接的韌帶而感覺溫和的,並且能使之安定牢固,所以我們能行走,奔跑等等行動自如。<BR><BR>這是骨頭與韌帶的合炁結果。</P>
<P align=left><BR>那麼怎樣才能合炁呢?</P>
<P align=left><BR>作者用交媾來形象描述,如果沒有了解雌性與雄性性交的奧秘,雌雄的交合不過僅僅是泄氣而已,只有懂得其中的奧秘,才能達到「精之至」的忘我境界,這需要達到「和之至」的合炁。</P>
<P align=left><BR>只有懂得連同合炁的程序法則,才能洞悉了解事物而達到通曉,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呈現吉利的結果,也只有我們的思想真正理解這套學術的源、理、義、法、竅,我們才能達到真懂的境界。</P>
<P align=left><BR>我們所見的世人多種不同的修行方法,比如坐禪、念經等等,不外乎想要達到返璞歸真的效果,想想沒有正確的方法,深厚的知識,一味單憑念經、坐禪能有作用嗎?</P>
<P align=left><BR>不過是徒勞浪費時間而已。</P>
<P align=left><BR>「知識是力量的源泉」,只有自己的正確知識越來越多,在得道者的點撥之下,才有機會窺視這天地運行的法則!<BR></STRONG></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學習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心得】